<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我國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

我國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南方地區四季均有種植,同一季播期參差不齊、交錯種植現象普遍,東北、華北和黃淮主產區玉米連作年限長,各地主栽品種抗病蟲性表現不一,加之生產管理措施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不同區域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和發生程度呈現出不同特點。及時總結全年玉米病蟲害發生情況、分析其發生特點,對進一步摸清發生規律和做好玉米病蟲監測預報具有現實意義。 01發生概況 2020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處于近30年以來較高水平,病蟲害發生面積5,841.31萬hm2次(圖1)。其中,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黏蟲(Mythimna separata)、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玉米銹病(Puccinia sorghi)等是發生面積較大、危害較重的主要病蟲害,在局部地區造成一定損失。 02主要蟲害及發生特點 2.1 ?草地貪夜蛾 2020年,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省份1,426個縣份發生,其中寧夏、遼寧、內蒙古3個省份23個縣僅見成蟲;見幼蟲的24個省份中,1,325個縣份見幼蟲,78個縣份僅見成蟲。與2019年比,2020年增加了1個見(成)蟲省份(遼寧)和2個見幼蟲省份(北京、天津),見蟲縣數減少了115個。全國累計發生面積134.77萬hm2,累計防治面積216.95萬hm2次,同比分別增加20.40萬hm2(增長17.9%)和34.13萬hm2次(增長18.7%)。 西南、華南地區發生普遍。2020年草地貪夜蛾仍以在西南、華南等周年繁殖區發生為主,云南、廣東、四川、廣西、福建、海南和貴州共594個縣份見蟲,占全國發生縣數的41.7%,發生面積、防治面積分別為119.53萬hm2、173.27萬hm2,分別占全國相應面積的88.7%、79.87%。西南、華南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普遍,見蟲縣數占其省份農業縣(區)比率均超過90.0%,云南、海南達到100%。 早春擴散快,全年北擴更遠。2019年草地貪夜蛾首次由國外遷入我國,而2020年由于境內存在大量越冬蟲源,因此2020年春季(1~3月)發生擴展明顯快于2019年,2020年1~3月共有354個縣份發生草地貪夜蛾,2019年同期(41個)的8.6倍。此外,對比2019年的逐步北擴過程,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跨區域遷飛現象更加明顯,如江蘇邳州(北緯34.40°)3月31日查見成蟲,比2019年同期見蟲的發生北界廣西宜州(北緯24.48°)北擴了近10個緯度。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首次遷入遼寧省,最早8月10日在丹東東港市發現(北緯40°),比2019年同期發生北界山東煙臺福山區(北緯37.5°)北擴2.5個緯度,其后丹東、大連、盤錦、朝陽、沈陽、葫蘆島6市12個縣份陸續發現成蟲。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發生北界朝陽建平縣(北緯41.4°)比2019年北界北京延慶區(緯度40.45°)北擴了0.95緯度。 秋季集中為害晚播玉米。入秋以后,東北、華北、西北春玉米和西南、華南、江南夏播玉米陸續收獲,黃淮海夏玉米也處于灌漿乳熟期,不適宜草地貪夜蛾取食,造成產量損失極小。此期間,草地貪夜蛾主要集中為害長江流域和黃淮地區秋玉米或晚播夏玉米,田間蟲量上升明顯,局部地區出現點片集中為害現象。如湖北新洲、枝江、仙桃等縣(市)百株蟲量48.5~230.0頭,河南蘭考、淮陽嚴重田塊百株蟲量30.0~60.0頭。 2.2 ?亞洲玉米螟 亞洲玉米螟(玉米螟)總體偏輕發生,局部中等至偏重發生,2020年全國發生面積為1,634.96萬hm2次,分別比2019年和2015—2019年均值減少6.2%和20.5%(圖2)。 大部地區基數下降明顯。各地玉米實行機械化收獲,大面積秸稈還田,玉米主產區秸稈還田比率大多超過90.0%,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大大減少了田間玉米秸稈數量,破壞和壓減了玉米螟越冬場所,有效降低了玉米螟越冬基數。據2019—2020年度秋冬季各地基數調查,東北大部繼續呈明顯下降趨勢,黑龍江、遼寧、吉林平均百稈活蟲量為15.0~25.0頭,分別比2010—2019年均值減少81.6%、55.6%、77.5%,均為近十年來最低值;江蘇、河南、山東平均百稈活蟲量30.0~45.0頭,河北為28.0頭,其他省份多在15.0頭以下。 1代幼蟲發生較輕。越冬基數的明顯下降有力減輕了1代玉米螟的發生為害,加之東北南部部分地區種植品種抗蟲性表現較強,加之連續多年釋放赤眼蜂和利用白僵菌封垛的防治成效明顯,因此,田間仍維持近年玉米螟為害逐年趨輕的態勢。黑龍江1代玉米螟發生面積為138.00萬hm2,是近10年發生面積最少的一年,分別較常年和2019年減少23.6%、18.9%。山西偏輕發生,百株蟲量平均2.0~4.0頭、最高10.0頭,被害株率平均2.0%~3.0%、最高8.0%,發生程度低于常年。 3代幼蟲局部偏重發生。河北3代玉米螟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9月穗期調查,全省平均被害株率56.8%,個別地塊達100%(灤州市),全省百株蟲量平均53.8頭、最高達343.0頭(樂亭縣)。山東膠東半島、魯中和魯南局部發生較重,全省百株蟲量平均13.3頭、最高達100.0頭。江蘇北部的豐縣、沛縣發生較重,百株蟲量分別為18.3頭和12.7頭。 2.3 ?黏蟲 2020年全國玉米黏蟲發生面積333.24萬hm2,比2019年減少23.5%,但比2016—2018年均值高23.1%(圖3)。 2代幼蟲總體偏輕發生。在東北、華北、黃淮等地總體偏輕發生,僅黑龍江、吉林、河北和河南的局部地區出現高密度田塊。黑龍江偏輕發生,幼蟲整體蟲量低、危害輕,全省百株蟲量平均16.1頭、最高560.0頭,百株蟲量達到百頭以上的縣份有11個,僅在寶清縣有53.33 hm2地塊出現玉米葉片受害缺刻現象。吉林偏輕發生,主要發生在中部地區,在管理粗放和低洼地塊發生較重。河北總體輕發生,發生程度輕于2019年和近年均值。一般百株蟲量1.0~5.0頭、最高40頭(安新縣),未出現葉片被吃光現象。河南中等發生,全省平均百株蟲量3.6頭,被害株率6.3%;偃師市嚴重田塊百株蟲量85.0頭;伊川縣個別嚴重地塊百株蟲量30.0頭,被害株率40.0%以上。山西偏輕發生,明顯輕于2019年和近年,一般被害株率0.7%~2.0%,低于2019年的5.0%~20.0%,百株蟲量平均0.5~3.0頭、最高15.0頭,低于2019年的平均5.0~25.0頭、最高1,000.0頭。陜西偏輕發生,全省平均被害株率6.3%,低于2019年8.7%,平均百株蟲量4.5頭,明顯低于2019年的10.2頭。 3代幼蟲發生范圍廣、高密度蟲量田塊多。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河北、陜西、寧夏等地偏輕發生,在山東、河南、內蒙古等地局部蟲量高、為害重。山東威海局部重發田塊百株蟲量達500.0頭,嚴重的玉米葉片被取食殆盡,僅殘留葉片主脈。河南中等發生,南陽市局部偏重發生,全省平均百株蟲量3.0頭,被害株率2.8%,南陽部分田塊出現集中暴發為害,發生面積和為害程度為近30年之最,造成超33.33 hm2玉米被取食至僅剩莖稈,平均百株蟲量超400.0頭。內蒙古總體偏輕發生,百株蟲量1.0~20.0頭,赤峰市紅山區偏重發生,平均百株蟲量400.0~500.0頭。 勞氏黏蟲呈上升趨勢。河北等地8~10月誘蛾量高,成、幼蟲發生時間長,個別地塊幼蟲量高。如館陶縣8月11日至9月20日累計燈誘勞氏黏蟲154頭,為同期東方黏蟲誘蛾量的3倍;巨鹿縣9月29日至10月4日性誘累計誘蛾量超1,000頭。館陶縣田間調查,一般百株蟲量10.0~15.0頭,個別地塊自生玉米苗勞氏黏蟲為害嚴重,受害株率達100%,元氏、高邑等縣平均百株蟲量分別為9.0頭、6.0頭。 2.4 ?棉鈴蟲 全國玉米田棉鈴蟲發生面積570.00萬hm2,比2019年增加11.2%,比2013—2019年平均值增加13.4%(圖4)。 東北南部和華北、西北局部3代幼蟲發生較重。遼寧中等至偏重發生,局地大發生,錦州、葫蘆島、阜新等地百株蟲量一般在100.0~200.0頭、最高蟲量達300.0頭,發生程度為近10年最重。河北總體中等發生,一般百株蟲量2.0~8.0頭,重發地塊15~30頭,豐南區最高,為56頭。天津總體中等,玉米抽雄吐絲期與3代棉鈴蟲產卵盛期相吻合的局部地塊偏重發生,7月下旬至8月下旬發生高峰期田間被害株率15.0%~30.0%、最高60.0%。寧夏總體偏輕發生,玉米田棉鈴蟲被害株率2.0%~5.0%,嚴重田塊為10.0%,最高田塊達21.0%,重于近3年同期。 黃淮海局部4代幼蟲發生較重。河北4代棉鈴蟲發生面積147.33萬hm2,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低密度田塊百株蟲量3.0~15.0頭,高密度田塊30.0~50.0頭(香河縣);蟲田率100%,被害株率平均31.5%、最高49.6%,百株蟲量平均30.5頭、最高182.0頭;巨鹿縣、辛集市最高百株蟲量分別為80.0頭、76.0頭。河南中等發生,南陽局部偏重發生。 多作物同期混合發生現象嚴重。除玉米、棉花以外,棉鈴蟲還嚴重為害花生,大豆,蔬菜(番茄、青椒、茄子、豆角),中藥材,油葵等作物,在黃淮和華北地區已成為為害花生、油葵等作物的主要害蟲。 03主要病害及發生特點 3.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總體中等發生,東北和華北局部偏重,全國發生面積391.20萬hm2,比2019年增加1.0%,但是低于2008—2019年均值(圖5)。遼寧中等至偏重發生,沈陽、鐵嶺、丹東、大連等地部分地塊偏重發生。吉林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8.20萬hm2,病株率平均為5.0%以上。河北主要發生在冀北和中部的春玉米區,總體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發病高峰期調查,平均病株率25.0%~32.5%,嚴重地塊80%以上,病葉率平均16.0%~20.0%、最高32%。內蒙古偏輕發生,東北部地區偏重發生,病株率平均35.0%、最高70.0%,病葉率平均20.0%、最高50.0%。山西中等至偏重發生,一般田塊病株率10.0%~15.0%,病葉率8.0%~10.0%。忻州大斑病重發,病株率75.0%~90.0%,部分植株的病葉率為40.0%~50.0%。陜西中等發生,全省平均病株率19.8%,感病品種病株率最高達100%,明顯高于2019年,但發病盛期較晚,產量損失不大。河南總體輕發生,三門峽局部地區中度至偏重發生,春玉米發生較輕,夏玉米發病較重,病株率一般為15.0%~40.0%、最高65.0%。 3.2 ?玉米銹病 全國玉米銹病總體中等發生,在黃淮海和西北局部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73.19萬hm2,比2019年高78.1%,比2008—2019年平均值高46.8%(圖6)。 江淮、黃淮和西北局部偏重發生。河南總體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71.87萬hm2,發生程度重于常年,平均病株率22.2%,病葉率14.2%,發生較重的南陽和滑縣病株率平均達55.0%~59.0%、最高100%,病葉率平均27.0%~34.0%、最高100%。江蘇偏輕發生,沿海局部偏重發生,全省平均病株率21.4%,發生最重的東臺、濱海9月下旬普查病株率最高達97.1%,病葉率達97.0%。寧夏中等發生,8月上旬調查平均病株率24.3%,病葉率10.0%,嚴重田塊病株率50.0%以上,同心縣局部病株率最高達100%。 南方銹病與普通銹病混發。黃淮海等地南方銹病與普通銹病混發,如河北南部地區以南方銹病為主,北部地區以普通銹病為主;南部永年區南方銹病中等發生,為害中下部葉片,病株率30.0%~60.0%,病葉率15.0%~30.0%,館陶9月

2021

10-22

水稻常用殺蟲劑分析匯總及產品推薦

水稻常用殺蟲劑分析匯總及產品推薦 ?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種植作物 ,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全球已見蟲害近百種,其中我國發生普遍、危害嚴重、防治難度較大是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薊馬等。 一、?水稻常見蟲害 ①、鱗翅目害蟲: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鉆注莖稈、啃食葉片,咀嚼示口器);②、同翅目: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 )(常在水層與莖稈基部刺吸汁液,刺吸式口器);③、雙翅目:稻癭蚊;④、纓翅目:稻薊馬; 二、?水稻常用殺蟲劑分類 ①、有機磷類;②、擬除蟲菊酯類;③、沙蠶毒素類;④、苯甲酰脲類;⑤、抗生素;⑥、雙酰肼類;⑦、雙酰胺類;⑧、微生物類;⑨、吡咯類;⑩、新煙堿類;?、其他類(茚蟲威、異丙威(氨基甲酸酯類)、噻嗪酮); 1、?有機磷類: 常見種類:敵敵畏、丙溴磷、樂果(蔬菜、瓜果、茶葉)、乙酰甲胺磷(禁蔬菜、瓜果、茶葉)、水胺硫磷(禁柑橘)、毒死蜱(禁蔬菜)、三唑磷(禁蔬菜)等。 ??共同點:一般溫度高時表現較高活力,有機磷類速效性較快,且大多以觸殺、胃毒、內吸,可兼治鱗翅目和半翅目害蟲。(但安全性較差,濃度過高,劑量過大?容易產生藥害,且不能與堿性農藥復配) ??持效期較長:丙溴磷、殺螟硫磷、水胺硫磷、毒死蜱、三唑磷等。 2、?擬除蟲菊酯類 常見種類: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聯苯菊酯等。 ??共同點:速效性快,且大多以觸殺、胃毒為主,易產生抗藥性,不宜一年多次使用。 ???對水生動物殺傷力強:因此大多菊酯類藥劑不能用于水稻防治。(目前只有醚菊酯登記過水稻,稻飛虱、象甲) 3、?沙蠶毒素類 常見種類:殺蟲雙、殺蟲單、殺螟丹、殺蟲環等。(水稻已有登記近400個) ??共同點:大多以觸殺、胃毒為主,有一定的熏蒸、內吸(隨溫度提高,熏蒸越效果明顯)。 ??速效性差,但持效期較長,大多對稻飛虱效果較差,一般用于防治螟蟲。殺螟丹對稻飛虱效果不錯。 4、?苯甲酰脲類 常見種類:虱螨脲、氟酰脲(安道麥)、除蟲脲、滅幼脲、氟啶脲、氟蟲脲等。(無水稻登記,大多以甘藍小菜蛾為主) ??共同點:速效性較差,但大多持效期長,以胃毒為主,觸殺性差。主要以鱗翅目幼蟲為主,對成蟲無效,但殺卵效果好。 ??虱螨脲:無水稻登記(對于部分水生生物有影響,尤其蝦蟹田不能使用) 5、?抗生素類 常見種類:阿維菌素、甲維鹽、多殺霉素、乙基多殺菌素等。 ??共同點:以胃毒、內滲為主,兼具觸殺,普遍殺蟲速度慢,但持效期較長,宜產生抗藥性,不宜一年多次使用。 ???因內滲性較好,阿維菌素、甲維鹽多登記稻縱卷葉螟。(對同翅目稻飛虱有一定作用) 6、?雙酰肼類 常見種類:甲氧蟲酰肼、蟲酰肼(登記甘藍小菜蛾)、環蟲酰肼(僅株式會社登記)等。 ??共同點:以觸殺、胃毒為主,對鱗翅目幼蟲特效,且有一定殺卵作用。持效期長,速效性較好,不易產生抗藥性。 ??蟲酰肼:雖對鱗翅目幼蟲效果很好,但對水生生物毒性高,不能登記于水稻 7、?雙酰胺類 常見種類:氯蟲苯甲酰胺、氟苯蟲酰胺(蔬菜小菜蛾,魚類、藻類高毒,禁水稻)、四氯蟲酰胺(僅 沈陽科創,水稻稻縱)等。 ??氯蟲苯甲酰胺:以胃毒為主,且有較強的滲透性,持效期長,但速效性相對慢些,對低齡幼蟲效果突出,在我國多地已產生抗藥性,建議復配使用。 ???氟苯蟲酰胺:對水生生物高毒,故2016年撤銷在水稻上登記。 8、?微生物類 常見種類:蘇云金桿菌(水稻106個)、金龜子綠僵菌(重慶聚立信)、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江西新龍)等。 ??共同點:微生物類以蘇云為主,相對速效性差,為了彌補其殺蟲速度,一般與化學制劑(甲維、阿維)復配的較多(不能與堿性農藥混配,降低藥效)。 9、?吡咯類 常見種類:溴蟲腈(蟲螨腈)等。 ??共同點:胃毒觸殺為主,速效性好,持效期一般,對鱗翅目、半翅目均有很好效果。 ??雖對鱗翅目幼蟲效果很好,但對水生生物毒性高,不能登記于水稻。 10、?新煙堿類 常見種類:啶蟲脒、噻蟲嗪、烯啶蟲胺、呋蟲胺、噻蟲胺、噻蟲啉、氟啶蟲酰胺。 ??共同點:不僅觸殺性強,且內吸性很好,對同翅目有很高的防效,但單一使用及易產生抗藥性,常與內吸性強的吡蚜酮復配,吡蚜酮作用方式為阻塞稻飛虱口器,從而減緩抗藥性。

2021

12-17

過期農藥還能用嗎?這樣做,能省不少錢!

說到過期農藥,大家的反應是處理掉,就像牛奶過期了,大家肯定想著就扔掉。但是過期農藥是不是都是已經變質的或者是已經失效了的呢?其實也并不是這樣。那么,過期農藥到底還能不能使用的呢?接著往下看。 1、很多人認為既然是過期農藥,按照一般的習慣,那肯定就是“變質、失效”了,不能再銷售、使用。但其實農藥是一種特殊商品,其保質期是按照正常劑量下對植物病、蟲害應達到的預期防治效果確定的。很多過期的農藥,只要適當調整使用劑量,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使用,仍然有很好的殺蟲、防病效果。而過期的食品等一般商品,顯然是“失效、變質”或不“安全”的,不能通過多吃、多用來解決問題。 2、農藥毒性大、污染性強,我們不能輕易的就把它銷毀。即使是專業的技術人員,采用特殊的技術措施將它銷毀,也只能做到盡量減少污染,而且銷毀代價較大。因此,也并不提倡將過期的農藥都統統銷毀。 3、用藥前要看出產日期及保質期,保質期還沒有到的,要嚴格按照指導用量使用;保質期過了不久的,要按照其藥效情形恰當調整用量。因為有的生物農藥過期后生物活性降低,藥效減弱;而有的化學成分農藥過期后濃度變高,毒性反而增強了。因此,在使用過時農藥時,初次使用量必然要按照指導用量噴藥,使用后3-5天后,查看其殺病蟲結果,如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在原本的基本上恰當增添用量;如二次噴后結果仍舊不明顯,就需要換農藥或交替使用農藥;若使用后效果顯著,可繼續使用。 4、要按照作物發展階段把握用量。尤其處在苗期階段的作物,葉面積小,用藥量也要相應削減,但噴灑農藥仍要按指導用量比例配兌。在其他階段,可適量增添過期農藥的用量。 5、農藥還要噴灑平均。噴灑農藥時,要使藥水始終連結在氣室的壓力刻度線上,在這樣的壓力下,噴出的藥釀成細小的霧滴,能均勻附著在葉片正、后背。一般噴灑時,將噴嘴放在作物葉片下,嘴口朝上,葉片正、后背都能均勻噴灑到,不必轉變噴頭位置。一般噴1次為好,不宜在同一時刻進行多次噴施,否則易發生藥害。

2022

08-04

2022—2023年度華東北、黃淮海區小麥主要病蟲害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為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控全過程指導服務,特制定2022—2023年度小麥主要病蟲害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一、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針對我國不同生態區小麥全生育期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危害特點,按照“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強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推廣種植抗病品種、藥劑拌種、適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預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危害。 二、防控對象 根據各小麥產區近年來病蟲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明確各個地區主要防控對象和兼治對象。 黃淮海麥區:以銹病、赤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為主,兼治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等病蟲害。 ? 華北及東北麥區: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和吸漿蟲為主,兼治赤霉病、銹病、全蝕病、根腐病、粘蟲和麥蜘蛛。 三、防控技術 堅持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防治。播種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清除麥田周邊自生麥苗、雜草;及時粉碎田間秸稈,并耕翻、耙勻,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減少病蟲侵染幾率,防止種苗根系懸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危害;做好田間種植規劃,預留大型植保機械作業道,便于后期實施防治。 ? ? 黃淮海麥區 ? ? 1.小麥播種期 因地制宜推廣抗(耐)病小麥品種,壓縮高感品種種植面積。對苗期不抗病的品種實施種子藥劑處理,根據當地主要防控對象,選擇合適的高效包衣劑或拌種藥劑。針對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噻呋酰胺等進行小麥種子拌種或包衣;全蝕病發生區,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環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孢囊線蟲病可采用阿維菌素種子處理。地下害蟲、苗期蚜蟲、小麥黃矮病發生區,選用吡蟲啉、噻蟲嗪、噻蟲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種或包衣。 2.小麥出苗—越冬期 切實做好地下害蟲、麥蚜、麥蜘蛛、銹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和孢囊線蟲病等病蟲的發生動態監測,在病蟲害發生趨重時對早發病田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選用對路殺菌劑、殺蟲劑進行防治。孢囊線蟲病、根腐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在出苗后盡快采取鎮壓措施。 3.小麥返青—拔節期 重點開展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的早期預防。黃淮麥區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條銹病早發麥田,及早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條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或白粉病病葉率達到10%時,及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選用井岡霉素、噻呋酰胺、三唑類殺菌劑等噴施麥苗莖基部,每7~10天噴藥一次,根據病情連噴2~3次,同時兼治小麥莖基腐病。麥蜘蛛平均33cm行長螨量200頭或每株有螨6頭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對于未經種子處理的麥田,返青后地下害蟲為害死苗率達10%時,可結合鋤地用辛硫磷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鋤地防效更好。 4.小麥孕穗—灌漿期 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和程度,開展達標防治,多種病蟲混合發生危害時,實施“一噴多防”。當田間發生單一病蟲為害時,進行針對性防治。當田間百穗蚜量達到800頭以上,天敵與麥蚜比例小于1∶150時,可用選擇性殺蟲劑如抗蚜威、新煙堿類藥劑噴霧防治,或用苦參堿、綠僵菌等生物農藥開展防治。在小麥抽穗期,吸漿蟲每10復網次有10頭以上成蟲,或者在一行麥壟間能看到2~3頭成蟲時,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進行噴霧防治,并可兼治麥蚜、黏蟲等害蟲。麥蜘蛛平均33cm行長有螨量200頭或每株有麥蜘蛛6頭時,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噴霧防治。同時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注意掌握化學防治指標和天敵利用指標,大力推廣應用選擇性農藥和對天敵殺傷力較小的農藥品種與劑型,如抗蚜威、噻蟲嗪、啶蟲脒、綠僵菌;也可根據天敵發生消長規律,適當調整施藥時期,盡量避免在天敵發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用藥。注意改進施藥技術,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以及局部和隱蔽性施藥法,減輕對天敵的不利影響。 小麥抽穗至揚花期是赤霉病防治關鍵時期,若遇陰雨、露水和大霧天氣且持續3天以上,或10天內有5天以上陰雨天氣時,要及時、全面開展赤霉病預防工作,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唑·戊唑醇等殺菌劑開展防治。施藥后6小時遇雨,應在雨后及時補噴。白粉病病葉率達10%或條銹病病葉率0.5~1%時,可選用三唑類等殺菌劑及時噴藥防治,若病情重,持續時間長,間隔7~15天可再施用1次。 灌漿期實行“一噴三防”,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咪鮮胺、丙唑·戊唑醇等殺菌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抗蚜威等殺蟲劑,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赤·吲乙·蕓苔等植物免疫誘抗劑或生長調節劑,結合小麥長勢,合理使用葉面肥等,混合噴施,一噴多防。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一般在收獲前15天停止使用農藥。 ? ?華北及東北麥區 ? ? 1.小麥播種期 小麥播種階段,根據不同發病區域合理調控推廣抗(耐)病品種,因地制宜推廣抗(耐)白粉病、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大力推行種子藥劑處理,通過殺菌劑拌種或種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全蝕病、黑穗病、麥蚜、吸漿蟲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必要時,對地下害蟲混合發生區或單獨種類嚴重發生區采用土壤處理防治病害。為減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殺傷天敵,應提倡局部施藥和施用顆粒劑,隨耕翻入土中。種子處理藥劑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蟲嗪、吡蟲啉、辛硫磷等,土壤處理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濃度嚴格按照農藥標簽說明推薦的劑量使用,避免藥害發生。 2.小麥出苗—越冬期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麥區主要監測麥蜘蛛、麥蚜、地下害蟲、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病蟲害。北部麥區根據當年氣溫、土壤墑情等,適時澆好防凍水。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的田塊重點監測麥蜘蛛、紋枯病和葉銹病。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進行調查,當每33cm行長麥蜘蛛達到200頭或每株有蟲6頭時,即用阿維菌素、馬拉硫磷或聯苯菊酯等藥劑施藥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為主。地下害蟲危害死苗率達到3%時,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對蠐螬、金針蟲、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蟲進行防治。 3.小麥返青期—拔節期 重點監測小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和麥蜘蛛,當小麥白粉病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株率達10%左右,中南部麥區田間小麥葉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噻呋酰胺、井岡霉素等藥劑開展防治,在莖基部噴施藥劑防治紋枯病、兼治莖基腐病等病害,同時做好麥田清溝理墑工作,確保麥田溝系空氣暢通。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區重點監測麥蜘蛛,當平均33cm行長螨量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北部麥區田間監測到金針蟲、蠐螬、白眉野草螟危害時,應及時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進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4.小麥孕穗期—揚花期 針對病蟲害發生種類,實施“一噴多防”措施,選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麥區重點抓好小麥吸漿蟲蛹期撒毒土和成蟲羽化初期噴藥。在小麥抽穗期,每10復網次有成蟲10頭以上,或使用兩手扒開麥壟看到2~3頭成蟲時,立即選用有機磷類、菊酯類等農藥噴霧防治,小麥吸漿蟲重發區,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毒土后澆水并及時清理麥葉殘留毒土,連續用藥2次,間隔3天,消滅成蟲于產卵之前。要注意麥蚜防治,當田間百株蚜量達500~800頭,益害比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當田間葉銹病病葉率在1~2%之間,應及時挑治,控制病點。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噴霧防治。 山西、河北南部及東北麥區重點防治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當小麥條銹病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治藥劑選用三唑類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采用主動預防策略,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遇有持續2天以上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對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提前至抽穗期。藥劑可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戊唑醇、咪鮮胺、多菌靈、烯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等,施藥后6小時內若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小麥生長中后期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溝理墑,降低田間濕度、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條件,若有持續降雨,第一次用藥后5~7天再防治一次,確保藥劑防治效果。 小麥生長中后期小麥銹病和麥蚜混合發生,可采用三唑酮、抗蚜威混配噴霧防治;條銹病、白粉病、吸漿蟲、粘蟲混發區或田塊,三唑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噴霧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發區,多菌靈、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藥。 小麥灌漿期主要防治麥蚜、白粉病、葉銹病和紋枯病,可實施“一噴多防”措施。當田間發生單一病蟲時,則進行針對性防治。當葉銹病病葉率達3~5%時,或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組織開展大面積統一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當病蟲發生程度較重,田間病蟲數量仍高于防治指標時,應進行第二次防治。小麥灌漿期當麥蚜百株蚜量達800頭以上時,立即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

2022

10-20

< 123 > 前往
羞羞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