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2022—2023年度華東北、黃淮海區小麥主要病蟲害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發布時間 :

2022-10-20

為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控全過程指導服務,特制定2022—2023年度小麥主要病蟲害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一、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針對我國不同生態區小麥全生育期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危害特點,按照“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強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推廣種植抗病品種、藥劑拌種、適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預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危害。

二、防控對象

根據各小麥產區近年來病蟲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明確各個地區主要防控對象和兼治對象。
黃淮海麥區:以銹病、赤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為主,兼治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等病蟲害。
 
華北及東北麥區: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和吸漿蟲為主,兼治赤霉病、銹病、全蝕病、根腐病、粘蟲和麥蜘蛛。

三、防控技術

堅持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防治。播種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清除麥田周邊自生麥苗、雜草;及時粉碎田間秸稈,并耕翻、耙勻,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減少病蟲侵染幾率,防止種苗根系懸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危害;做好田間種植規劃,預留大型植保機械作業道,便于后期實施防治。
   
黃淮海麥區
 
 
1.小麥播種期
因地制宜推廣抗(耐)病小麥品種,壓縮高感品種種植面積。對苗期不抗病的品種實施種子藥劑處理,根據當地主要防控對象,選擇合適的高效包衣劑或拌種藥劑。針對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噻呋酰胺等進行小麥種子拌種或包衣;全蝕病發生區,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環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孢囊線蟲病可采用阿維菌素種子處理。地下害蟲、苗期蚜蟲、小麥黃矮病發生區,選用吡蟲啉、噻蟲嗪、噻蟲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種或包衣。
2.小麥出苗—越冬期
切實做好地下害蟲、麥蚜、麥蜘蛛、銹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和孢囊線蟲病等病蟲的發生動態監測,在病蟲害發生趨重時對早發病田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選用對路殺菌劑、殺蟲劑進行防治。孢囊線蟲病、根腐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在出苗后盡快采取鎮壓措施。
3.小麥返青—拔節期
重點開展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的早期預防。黃淮麥區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條銹病早發麥田,及早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條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或白粉病病葉率達到10%時,及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選用井岡霉素、噻呋酰胺、三唑類殺菌劑等噴施麥苗莖基部,每7~10天噴藥一次,根據病情連噴2~3次,同時兼治小麥莖基腐病。麥蜘蛛平均33cm行長螨量200頭或每株有螨6頭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對于未經種子處理的麥田,返青后地下害蟲為害死苗率達10%時,可結合鋤地用辛硫磷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鋤地防效更好。
4.小麥孕穗—灌漿期
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和程度,開展達標防治,多種病蟲混合發生危害時,實施“一噴多防”。當田間發生單一病蟲為害時,進行針對性防治。當田間百穗蚜量達到800頭以上,天敵與麥蚜比例小于1∶150時,可用選擇性殺蟲劑如抗蚜威、新煙堿類藥劑噴霧防治,或用苦參堿、綠僵菌等生物農藥開展防治。在小麥抽穗期,吸漿蟲每10復網次有10頭以上成蟲,或者在一行麥壟間能看到2~3頭成蟲時,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進行噴霧防治,并可兼治麥蚜、黏蟲等害蟲。麥蜘蛛平均33cm行長有螨量200頭或每株有麥蜘蛛6頭時,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噴霧防治。同時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注意掌握化學防治指標和天敵利用指標,大力推廣應用選擇性農藥和對天敵殺傷力較小的農藥品種與劑型,如抗蚜威、噻蟲嗪、啶蟲脒、綠僵菌;也可根據天敵發生消長規律,適當調整施藥時期,盡量避免在天敵發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用藥。注意改進施藥技術,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以及局部和隱蔽性施藥法,減輕對天敵的不利影響。
小麥抽穗至揚花期是赤霉病防治關鍵時期,若遇陰雨、露水和大霧天氣且持續3天以上,或10天內有5天以上陰雨天氣時,要及時、全面開展赤霉病預防工作,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唑·戊唑醇等殺菌劑開展防治。施藥后6小時遇雨,應在雨后及時補噴。白粉病病葉率達10%或條銹病病葉率0.5~1%時,可選用三唑類等殺菌劑及時噴藥防治,若病情重,持續時間長,間隔7~15天可再施用1次。
灌漿期實行“一噴三防”,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咪鮮胺、丙唑·戊唑醇等殺菌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抗蚜威等殺蟲劑,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赤·吲乙·蕓苔等植物免疫誘抗劑或生長調節劑,結合小麥長勢,合理使用葉面肥等,混合噴施,一噴多防。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一般在收獲前15天停止使用農藥。
 
 華北及東北麥區
 
 

1.小麥播種期

小麥播種階段,根據不同發病區域合理調控推廣抗(耐)病品種,因地制宜推廣抗(耐)白粉病、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大力推行種子藥劑處理,通過殺菌劑拌種或種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全蝕病、黑穗病、麥蚜、吸漿蟲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必要時,對地下害蟲混合發生區或單獨種類嚴重發生區采用土壤處理防治病害。為減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殺傷天敵,應提倡局部施藥和施用顆粒劑,隨耕翻入土中。種子處理藥劑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蟲嗪、吡蟲啉、辛硫磷等,土壤處理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濃度嚴格按照農藥標簽說明推薦的劑量使用,避免藥害發生。

2.小麥出苗—越冬期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麥區主要監測麥蜘蛛、麥蚜、地下害蟲、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病蟲害。北部麥區根據當年氣溫、土壤墑情等,適時澆好防凍水。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的田塊重點監測麥蜘蛛、紋枯病和葉銹病。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進行調查,當每33cm行長麥蜘蛛達到200頭或每株有蟲6頭時,即用阿維菌素、馬拉硫磷或聯苯菊酯等藥劑施藥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為主。地下害蟲危害死苗率達到3%時,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對蠐螬、金針蟲、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蟲進行防治。

3.小麥返青期—拔節期

重點監測小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和麥蜘蛛,當小麥白粉病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株率達10%左右,中南部麥區田間小麥葉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噻呋酰胺、井岡霉素等藥劑開展防治,在莖基部噴施藥劑防治紋枯病、兼治莖基腐病等病害,同時做好麥田清溝理墑工作,確保麥田溝系空氣暢通。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區重點監測麥蜘蛛,當平均33cm行長螨量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北部麥區田間監測到金針蟲、蠐螬、白眉野草螟危害時,應及時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進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4.小麥孕穗期—揚花期

針對病蟲害發生種類,實施“一噴多防”措施,選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麥區重點抓好小麥吸漿蟲蛹期撒毒土和成蟲羽化初期噴藥。在小麥抽穗期,每10復網次有成蟲10頭以上,或使用兩手扒開麥壟看到2~3頭成蟲時,立即選用有機磷類、菊酯類等農藥噴霧防治,小麥吸漿蟲重發區,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毒土后澆水并及時清理麥葉殘留毒土,連續用藥2次,間隔3天,消滅成蟲于產卵之前。要注意麥蚜防治,當田間百株蚜量達500~800頭,益害比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當田間葉銹病病葉率在1~2%之間,應及時挑治,控制病點。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噴霧防治。

山西、河北南部及東北麥區重點防治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當小麥條銹病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治藥劑選用三唑類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采用主動預防策略,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遇有持續2天以上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對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提前至抽穗期。藥劑可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戊唑醇、咪鮮胺、多菌靈、烯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等,施藥后6小時內若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小麥生長中后期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溝理墑,降低田間濕度、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條件,若有持續降雨,第一次用藥后5~7天再防治一次,確保藥劑防治效果。

小麥生長中后期小麥銹病和麥蚜混合發生,可采用三唑酮、抗蚜威混配噴霧防治;條銹病、白粉病、吸漿蟲、粘蟲混發區或田塊,三唑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噴霧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發區,多菌靈、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藥。

小麥灌漿期主要防治麥蚜、白粉病、葉銹病和紋枯病,可實施“一噴多防”措施。當田間發生單一病蟲時,則進行針對性防治。當葉銹病病葉率達3~5%時,或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組織開展大面積統一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當病蟲發生程度較重,田間病蟲數量仍高于防治指標時,應進行第二次防治。小麥灌漿期當麥蚜百株蚜量達800頭以上時,立即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

羞羞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