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
發布時間 :
2021-10-22
我國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南方地區四季均有種植,同一季播期參差不齊、交錯種植現象普遍,東北、華北和黃淮主產區玉米連作年限長,各地主栽品種抗病蟲性表現不一,加之生產管理措施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不同區域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和發生程度呈現出不同特點。及時總結全年玉米病蟲害發生情況、分析其發生特點,對進一步摸清發生規律和做好玉米病蟲監測預報具有現實意義。
01發生概況
2020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處于近30年以來較高水平,病蟲害發生面積5,841.31萬hm2次(圖1)。其中,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黏蟲(Mythimna separata)、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玉米銹病(Puccinia sorghi)等是發生面積較大、危害較重的主要病蟲害,在局部地區造成一定損失。
02主要蟲害及發生特點
2.1 草地貪夜蛾
2020年,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省份1,426個縣份發生,其中寧夏、遼寧、內蒙古3個省份23個縣僅見成蟲;見幼蟲的24個省份中,1,325個縣份見幼蟲,78個縣份僅見成蟲。與2019年比,2020年增加了1個見(成)蟲省份(遼寧)和2個見幼蟲省份(北京、天津),見蟲縣數減少了115個。全國累計發生面積134.77萬hm2,累計防治面積216.95萬hm2次,同比分別增加20.40萬hm2(增長17.9%)和34.13萬hm2次(增長18.7%)。
西南、華南地區發生普遍。2020年草地貪夜蛾仍以在西南、華南等周年繁殖區發生為主,云南、廣東、四川、廣西、福建、海南和貴州共594個縣份見蟲,占全國發生縣數的41.7%,發生面積、防治面積分別為119.53萬hm2、173.27萬hm2,分別占全國相應面積的88.7%、79.87%。西南、華南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普遍,見蟲縣數占其省份農業縣(區)比率均超過90.0%,云南、海南達到100%。
早春擴散快,全年北擴更遠。2019年草地貪夜蛾首次由國外遷入我國,而2020年由于境內存在大量越冬蟲源,因此2020年春季(1~3月)發生擴展明顯快于2019年,2020年1~3月共有354個縣份發生草地貪夜蛾,2019年同期(41個)的8.6倍。此外,對比2019年的逐步北擴過程,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跨區域遷飛現象更加明顯,如江蘇邳州(北緯34.40°)3月31日查見成蟲,比2019年同期見蟲的發生北界廣西宜州(北緯24.48°)北擴了近10個緯度。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首次遷入遼寧省,最早8月10日在丹東東港市發現(北緯40°),比2019年同期發生北界山東煙臺福山區(北緯37.5°)北擴2.5個緯度,其后丹東、大連、盤錦、朝陽、沈陽、葫蘆島6市12個縣份陸續發現成蟲。2020年草地貪夜蛾成蟲發生北界朝陽建平縣(北緯41.4°)比2019年北界北京延慶區(緯度40.45°)北擴了0.95緯度。
秋季集中為害晚播玉米。入秋以后,東北、華北、西北春玉米和西南、華南、江南夏播玉米陸續收獲,黃淮海夏玉米也處于灌漿乳熟期,不適宜草地貪夜蛾取食,造成產量損失極小。此期間,草地貪夜蛾主要集中為害長江流域和黃淮地區秋玉米或晚播夏玉米,田間蟲量上升明顯,局部地區出現點片集中為害現象。如湖北新洲、枝江、仙桃等縣(市)百株蟲量48.5~230.0頭,河南蘭考、淮陽嚴重田塊百株蟲量30.0~60.0頭。
2.2 亞洲玉米螟
亞洲玉米螟(玉米螟)總體偏輕發生,局部中等至偏重發生,2020年全國發生面積為1,634.96萬hm2次,分別比2019年和2015—2019年均值減少6.2%和20.5%(圖2)。
大部地區基數下降明顯。各地玉米實行機械化收獲,大面積秸稈還田,玉米主產區秸稈還田比率大多超過90.0%,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大大減少了田間玉米秸稈數量,破壞和壓減了玉米螟越冬場所,有效降低了玉米螟越冬基數。據2019—2020年度秋冬季各地基數調查,東北大部繼續呈明顯下降趨勢,黑龍江、遼寧、吉林平均百稈活蟲量為15.0~25.0頭,分別比2010—2019年均值減少81.6%、55.6%、77.5%,均為近十年來最低值;江蘇、河南、山東平均百稈活蟲量30.0~45.0頭,河北為28.0頭,其他省份多在15.0頭以下。
1代幼蟲發生較輕。越冬基數的明顯下降有力減輕了1代玉米螟的發生為害,加之東北南部部分地區種植品種抗蟲性表現較強,加之連續多年釋放赤眼蜂和利用白僵菌封垛的防治成效明顯,因此,田間仍維持近年玉米螟為害逐年趨輕的態勢。黑龍江1代玉米螟發生面積為138.00萬hm2,是近10年發生面積最少的一年,分別較常年和2019年減少23.6%、18.9%。山西偏輕發生,百株蟲量平均2.0~4.0頭、最高10.0頭,被害株率平均2.0%~3.0%、最高8.0%,發生程度低于常年。
3代幼蟲局部偏重發生。河北3代玉米螟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9月穗期調查,全省平均被害株率56.8%,個別地塊達100%(灤州市),全省百株蟲量平均53.8頭、最高達343.0頭(樂亭縣)。山東膠東半島、魯中和魯南局部發生較重,全省百株蟲量平均13.3頭、最高達100.0頭。江蘇北部的豐縣、沛縣發生較重,百株蟲量分別為18.3頭和12.7頭。
2.3 黏蟲
2020年全國玉米黏蟲發生面積333.24萬hm2,比2019年減少23.5%,但比2016—2018年均值高23.1%(圖3)。
2代幼蟲總體偏輕發生。在東北、華北、黃淮等地總體偏輕發生,僅黑龍江、吉林、河北和河南的局部地區出現高密度田塊。黑龍江偏輕發生,幼蟲整體蟲量低、危害輕,全省百株蟲量平均16.1頭、最高560.0頭,百株蟲量達到百頭以上的縣份有11個,僅在寶清縣有53.33 hm2地塊出現玉米葉片受害缺刻現象。吉林偏輕發生,主要發生在中部地區,在管理粗放和低洼地塊發生較重。河北總體輕發生,發生程度輕于2019年和近年均值。一般百株蟲量1.0~5.0頭、最高40頭(安新縣),未出現葉片被吃光現象。河南中等發生,全省平均百株蟲量3.6頭,被害株率6.3%;偃師市嚴重田塊百株蟲量85.0頭;伊川縣個別嚴重地塊百株蟲量30.0頭,被害株率40.0%以上。山西偏輕發生,明顯輕于2019年和近年,一般被害株率0.7%~2.0%,低于2019年的5.0%~20.0%,百株蟲量平均0.5~3.0頭、最高15.0頭,低于2019年的平均5.0~25.0頭、最高1,000.0頭。陜西偏輕發生,全省平均被害株率6.3%,低于2019年8.7%,平均百株蟲量4.5頭,明顯低于2019年的10.2頭。
3代幼蟲發生范圍廣、高密度蟲量田塊多。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河北、陜西、寧夏等地偏輕發生,在山東、河南、內蒙古等地局部蟲量高、為害重。山東威海局部重發田塊百株蟲量達500.0頭,嚴重的玉米葉片被取食殆盡,僅殘留葉片主脈。河南中等發生,南陽市局部偏重發生,全省平均百株蟲量3.0頭,被害株率2.8%,南陽部分田塊出現集中暴發為害,發生面積和為害程度為近30年之最,造成超33.33 hm2玉米被取食至僅剩莖稈,平均百株蟲量超400.0頭。內蒙古總體偏輕發生,百株蟲量1.0~20.0頭,赤峰市紅山區偏重發生,平均百株蟲量400.0~500.0頭。
勞氏黏蟲呈上升趨勢。河北等地8~10月誘蛾量高,成、幼蟲發生時間長,個別地塊幼蟲量高。如館陶縣8月11日至9月20日累計燈誘勞氏黏蟲154頭,為同期東方黏蟲誘蛾量的3倍;巨鹿縣9月29日至10月4日性誘累計誘蛾量超1,000頭。館陶縣田間調查,一般百株蟲量10.0~15.0頭,個別地塊自生玉米苗勞氏黏蟲為害嚴重,受害株率達100%,元氏、高邑等縣平均百株蟲量分別為9.0頭、6.0頭。
2.4 棉鈴蟲
全國玉米田棉鈴蟲發生面積570.00萬hm2,比2019年增加11.2%,比2013—2019年平均值增加13.4%(圖4)。
東北南部和華北、西北局部3代幼蟲發生較重。遼寧中等至偏重發生,局地大發生,錦州、葫蘆島、阜新等地百株蟲量一般在100.0~200.0頭、最高蟲量達300.0頭,發生程度為近10年最重。河北總體中等發生,一般百株蟲量2.0~8.0頭,重發地塊15~30頭,豐南區最高,為56頭。天津總體中等,玉米抽雄吐絲期與3代棉鈴蟲產卵盛期相吻合的局部地塊偏重發生,7月下旬至8月下旬發生高峰期田間被害株率15.0%~30.0%、最高60.0%。寧夏總體偏輕發生,玉米田棉鈴蟲被害株率2.0%~5.0%,嚴重田塊為10.0%,最高田塊達21.0%,重于近3年同期。
黃淮海局部4代幼蟲發生較重。河北4代棉鈴蟲發生面積147.33萬hm2,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低密度田塊百株蟲量3.0~15.0頭,高密度田塊30.0~50.0頭(香河縣);蟲田率100%,被害株率平均31.5%、最高49.6%,百株蟲量平均30.5頭、最高182.0頭;巨鹿縣、辛集市最高百株蟲量分別為80.0頭、76.0頭。河南中等發生,南陽局部偏重發生。
多作物同期混合發生現象嚴重。除玉米、棉花以外,棉鈴蟲還嚴重為害花生,大豆,蔬菜(番茄、青椒、茄子、豆角),中藥材,油葵等作物,在黃淮和華北地區已成為為害花生、油葵等作物的主要害蟲。
03主要病害及發生特點
3.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總體中等發生,東北和華北局部偏重,全國發生面積391.20萬hm2,比2019年增加1.0%,但是低于2008—2019年均值(圖5)。遼寧中等至偏重發生,沈陽、鐵嶺、丹東、大連等地部分地塊偏重發生。吉林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8.20萬hm2,病株率平均為5.0%以上。河北主要發生在冀北和中部的春玉米區,總體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于2019年,發病高峰期調查,平均病株率25.0%~32.5%,嚴重地塊80%以上,病葉率平均16.0%~20.0%、最高32%。內蒙古偏輕發生,東北部地區偏重發生,病株率平均35.0%、最高70.0%,病葉率平均20.0%、最高50.0%。山西中等至偏重發生,一般田塊病株率10.0%~15.0%,病葉率8.0%~10.0%。忻州大斑病重發,病株率75.0%~90.0%,部分植株的病葉率為40.0%~50.0%。陜西中等發生,全省平均病株率19.8%,感病品種病株率最高達100%,明顯高于2019年,但發病盛期較晚,產量損失不大。河南總體輕發生,三門峽局部地區中度至偏重發生,春玉米發生較輕,夏玉米發病較重,病株率一般為15.0%~40.0%、最高65.0%。
3.2 玉米銹病
全國玉米銹病總體中等發生,在黃淮海和西北局部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73.19萬hm2,比2019年高78.1%,比2008—2019年平均值高46.8%(圖6)。
江淮、黃淮和西北局部偏重發生。河南總體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71.87萬hm2,發生程度重于常年,平均病株率22.2%,病葉率14.2%,發生較重的南陽和滑縣病株率平均達55.0%~59.0%、最高100%,病葉率平均27.0%~34.0%、最高100%。江蘇偏輕發生,沿海局部偏重發生,全省平均病株率21.4%,發生最重的東臺、濱海9月下旬普查病株率最高達97.1%,病葉率達97.0%。寧夏中等發生,8月上旬調查平均病株率24.3%,病葉率10.0%,嚴重田塊病株率50.0%以上,同心縣局部病株率最高達100%。
南方銹病與普通銹病混發。黃淮海等地南方銹病與普通銹病混發,如河北南部地區以南方銹病為主,北部地區以普通銹病為主;南部永年區南方銹病中等發生,為害中下部葉片,病株率30.0%~60.0%,病葉率15.0%~30.0%,館陶9月上、中旬一般病株率5.0%~15.0%、最高70.0%;北部的萬全區、蔚縣、圍場縣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進入普通銹病發病高峰期,平均病株率2.0%,個別地塊為50.0%~95.0%。山東總體偏輕發生,以膠東半島、魯南和魯西南發生為主,普通銹病和南方銹病混發,以普通銹病為主,其中威海發生較重,9月中旬病田率達70.0%,病株率40.0%,病葉率32.0%;煙臺8月上旬病株率36.0%,病葉率4.4%,9月下旬晚播糯玉米病葉率100%,但病情嚴重度較輕。安徽以南方銹病為主,9月上旬各地調查,平均病株率為38.0%,平均病葉率為28.1%,阜陽部分縣區病株率83.0%~95.0%,感病品種高達100%。
發病程度與天氣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玉米生長期,如遇降雨較多,田間濕度大,對玉米銹病發生較為有利;夏季臺風登陸我國時間、數量、強度、影響范圍都會影響病菌傳播時間和范圍。2020年8月上、中旬連續3個強臺風,導致南方銹病傳入江淮、黃淮海地區時間早、擴散范圍廣、發病流行程度重。品種抗性表現也影響銹病發生程度,安徽玉米主栽品種對南方銹病抗病性較差,有利于南方銹病大面積流行。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