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藥貿易分析與綠色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 :
2023-02-27
全球農藥出口量變化情況
1.1 全球農藥出口總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統計結果,20世紀90年代,全球農藥出口總量每年約為100萬~150萬t(圖1)。自2000年以后,全球農藥出口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04年,農藥出口總量突破200萬t;隨后以每間隔4年時間,出口增長以100萬t的速度快速增長,2008年突破300萬t,2012年突破400萬t,2016年全球出口總量達到550萬t,2017年達到出口總量突破600萬t,近年穩定在年出口總量580萬~590萬t。
1.2 我國農藥出口總量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出口大國。20世紀90年代出口量很少,每年出口10萬t左右(圖2);自2000年以后,我國農藥出口量快速增長,2007年,農藥出口突破50萬t;2013年農藥出口量突破100萬t;2017年達到167萬t,隨后2018—2019年農藥出口量略有回落,年出口量穩定在150萬t左右。2020年之后,因受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影響,國外農藥生產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而國內較為快速地控制了疫情的傳播發展,保障了農藥生產的順利進行,農藥出口量進一步激增突破200萬t,2020年農藥出口達到251萬t,2021年農藥出口量穩定在220萬t左右。
1.3 各國農藥出口量全球占比變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結果,2019年全球共有134個國內外地區有農藥出口業務,農藥出口量居于前5位的國家是我國、德國、印度、法國和美國。其中,我國農藥出口數量占全球總量的27%,其他4個國家各占8%~9%。從各國農藥出口數量全球占比發展趨勢分析來看,20世紀90年代全球農藥出口數量較多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德國和法國,當時美國農藥出口量約占全球30%(圖4),德國和法國各占20%左右,3個國家農藥出口總量占全球70%以上。但隨著我國農藥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美、德、法3國農藥出口量全球占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目前上述3國各占全球農藥出口總量的8%左右。我國農藥出口量全球占比持續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約占全球10%,2015年已經占全球25%,近年農藥出口量全球占比已經超過1/3。印度農藥工業起步發展較慢,但也一直保持緩慢增長的態勢,近年來其農藥出口量全球占比已接近8%,與歐美農藥出口大國年出口量相當。
02全球農藥出口金額變化情況
2.1 農藥出口額全球占比
據FAO統計,2019年全球農藥出口總額為356億美元。其中,我國農藥出口金額達50.8億美元,占全球農藥出口總額的14%(圖5);美國、德國和法國農藥出口金額均為4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農藥出口總額的11%~12%;印度2019年農藥出口總額為34億美元,占全球出口金額的10%。根據出口前5位地區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量計算,我國農藥出口總額和農藥出口總量雖然均居于全球第1位,但出口平均單價低,為3,377美元/t;美國農藥出口平均單價高,達9,741美元/t,法國和德國農藥出口平均單價分別為8,967美元/t和8,511元/t,印度農藥出口平均單價為7,470美元/t,低于歐美,但高于我國。
2.2 農藥出口額變化趨勢
盡管出口前5位的外國年度出口額增減略有變化,但總體趨勢均為增長態勢。其中,美國、德國和法國2014年農藥出口額達到峰值42億~44億美元(圖6),隨后2015年快速降低至40億美元以下,近年才緩慢增長恢復接近至2014年水平,年出口額各為40億美元左右。我國持續呈現跳躍式增長態勢,與2000年相比,2019年農藥出口總量增長684%,農藥出口總額增長721%,遠遠超過美、德、法。雖然美國2019年農藥出口量與2000年相比僅增長58%,但農藥出口額增長178%,約為同期農藥出口量增速的3倍;法國和德國農藥出口額增速分別為169%和132%,也均高于各自的農藥出口量增速,分別為111%和115%;印度由于早期2000年時農藥出口量和農藥出口額基數較低,其增速高,與2000年相比,2019年農藥出口量增速達967%,農藥出口額增速更是達1330%,遠超過其他地方。
03全球農藥進口量情況
3.1 各國農藥進口數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統計結果,2019年全球共有151個國外地區有農藥進口貿易,全球農藥進口總量為547萬t。對于農藥出口國家較為集中而言(農藥出口數量前5位國家占全球出口總量60%),各國農藥進口數量分布相對比較分散,年進口量大于10萬t的共有16個國家,其總和約占當年全球進口總量的53.6%;其中巴西進口農藥數量多,為52萬t,約占全球10%;法國、加拿大和德國年進口量為20萬~26萬t,各占全球進口量4%~5%;我國進口農藥15.6萬t,僅占全球的3%。
3.2 農藥進口數量變化情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法國、德國和美國每年農藥進口數量呈現平穩增長態勢,法國年進口量多,20世紀90年代每年進口量15萬t左右,2010—2019年增長至20萬~25萬t;德國和美國每年農藥進口數量接近,20世紀90年代5萬t左右,2019年增長至20萬t左右;加拿大農藥進口量年度間變化較大,但整體依然呈現增長態勢,近10年農藥進口量每年在20萬~25萬t;越南農藥進口量自2010年后快速增長,2000年左右其農藥年進口數量僅有2萬~3萬t,而2019年前后其農藥年進口數量已達20萬t左右。巴西全球農藥進口數量增長快,2013年農藥進口數量即達到28萬t,居全球首位,其后農藥進口數量繼續飛速增長,2019年突破52萬t,超過其他國2倍以上。我國農藥進口數量增長比較平緩,2000年前后達到第1個高峰,年進口量10萬t左右,隨后10年間,農藥進口量下降至6萬t左右后又緩慢恢復至10萬t,近年穩定在每年進口農藥15萬t左右。
04全球農藥進口金額情況
4.1 農藥進口金額占比
2019年全球農藥進口總額為348.5億美元。巴西農藥進口金額達36億美元,居于首位,占全球10%;法國、德國、加拿大、印度、我國、美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越南、波蘭和墨西哥分別位于第2至第13位,這13個國家農藥進口總額約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法國農藥進口額為20億美元,占全球6%,德國、加拿大、印度、我國、美國、英國和西班牙農藥進口額為10億~16億美元;意大利、越南、波蘭和墨西哥農藥進口額均為8億美元左右。根據農藥進口金額前8位的主要國家農藥進口總金額和進口總量折算其農藥進口平均單價來看,印度的農藥進口平均單價高達12,326美元/t,其次是德國,平均單價為8,070美元/t,法國、我國、巴西和加拿大農藥進口平均單價均為7,000美元/t左右;美國農藥平均進口單價較低,僅為5,859美元/t;越南農藥進口平均單價低為4,359美元/t。
4.2 主要國家農藥進口金額變化趨勢
自2000年以后,巴西、法國、德國和加拿大農藥進口金額逐年快速增長,至2014年達到高峰,隨后其農藥進口總金額持續下滑,巴西自2017年之后開始恢復快速增長勢頭,目前已經重新達到其2014年峰值水平,而法國、德國和加拿大農藥進口額近年平穩緩慢增長,但相比2014年還是略有下降。印度農藥進口金額自2000年之后一直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尤其2010年以后增長迅速,2017年開始,印度農藥進口金額總數已經超越我國,位列全球第5位。
05全球銷售主要農藥品種
根據Phillips McDougall 2019年全球銷售數據統計,除草劑中草甘膦以52.51億美元的銷售額遙遙高于其他除草劑品種,草銨膦年銷售額9.8億美元,位于第2位;2,4-滴和硝磺草酮年銷售額均在8億美元以上。莠去津、異丙甲草胺和百草枯年銷售額都在6億美元以上;乙草胺、唑啉草酯、麥草畏和丙炔氟草胺年銷售額在4億~4.5億美元;二甲戊靈、異噁草松、烯草酮和氨氯吡啶酸銷售額為3.5億~4億美元。
銷售市場上殺菌劑品種中,嘧菌酯、代森錳鋅和吡唑醚菌酯年銷售額均在10億美元以上,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肟菌酯年銷售8.4億美元,啶氧菌酯4.8億美元;殺菌劑中,丙硫菌唑年銷售額為8.25億美元,戊唑醇和氟環唑年銷售額接近6億美元;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殺菌劑中,氟唑菌酰胺年銷售額高,為4.9億美元,啶酰菌胺為3.78億美元。總體來看,目前殺菌劑全球銷售依然以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和三唑類殺菌劑為主。
殺蟲劑方面,氯蟲苯甲酰胺2019年全球銷售額達17.5億美元,其次是噻蟲嗪和吡蟲啉,年銷售額均在10億美元左右;菊酯類農藥中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聯苯菊酯依然占有很大市場份額。
06全球危險類農藥貿易情況
減少農藥風險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農藥管理項目的重點和優先工作。為更大限度減少全球農藥貿易中的風險,早在1978年WHO發布了一版有關危險類農藥(hazardous pesticides)的定義和范疇,并每隔幾年更新一次,目前實行的是2019年WHO/FAO聯席會議發布的版本。簡單來說,是用8個關鍵性指標定義危險類農藥,符合一項或多項的都應視其為危險類農藥。這些指標包括農藥制劑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農藥危害分級標準》中的1A或1B標準;農藥有效成分和制劑符合《全球統一化學品分類和標簽系統(GHS)》中致癌性類別1A或1B標準,或致突變性類別1A或1B標準,或生殖毒性類別1A或1B標準;《斯德哥爾摩公約》《鹿特丹公約》《蒙特利爾協定書》所列的農藥;以及對人類健康或環境具有嚴重的或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的農藥有效成分。
根據FAO數據庫統計結果,2019年全球危險類農藥進出口貿易中進口總量為10.3萬t。進口量較多的國家主要是東南亞,其中緬甸進口量多達3.3萬t,其次是菲律賓,年進口量接近1.8萬t,柬埔寨和馬來西亞每年危險類農藥進口量均在1萬t左右;中北美地區也是危險類農藥主要進口地區,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美國和洪都拉斯等國每年進口量為2,000~3,000 t。危險類農藥出口主要集中在危地馬拉、南非、日本、印度尼西亞、老撾和越南等國。從近年發展趨勢來看,歐美等主要危險類農藥進口數量顯著下降,美國從2009年2.5萬t下降至2019年2,200 t,英國、德國、法國,以及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地區,自2008—2010年之后危險類農藥貿易量迅速下降,目前僅有極少數量進口;東南亞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近年危險類農藥進口數量下降明顯,馬來西亞從2009年進口量2萬t降至2019年1萬t左右,印度尼西亞從1.5萬t下降至目前每年僅有1,400 t左右。目前危險類農藥進口主要集中在緬甸、菲律賓、柬埔寨和越南等少數地區。
07分析與討論
7.1 全球農藥監管和評估的導向是可持續發展
全球農藥監管越來越嚴格,加強農藥風險評估管理已經被越來越多地區的農藥管理機構所采用。美國是世界上先開展農藥風險評估的地方之一,不但對農藥有效成分開展環境風險評估、膳食風險評估和施藥者暴露風險評估等,還對農藥助劑開展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規定,同時通過周期性再評價制度,不斷淘汰早期登記的農藥老舊品種。
歐盟近年在農藥及化學品管理方面采取了更加激進的行動。一些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農藥減量行動,農藥周期性再評價開始采用更加偏向于保守的危害性評估,基于農藥有效成分本身的毒性端點值考慮其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而淘汰一些潛在風險的農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歐盟批準登記的農藥有效成分只有449個,未批準的農藥有效成分已經達到934個,包括多菌靈、福美雙、百菌清、代森錳鋅、咪鮮胺、丙環唑、莠去津、毒死蜱、噻蟲嗪、吡蟲啉、烯啶蟲胺、聯苯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多種目前尚在世界其他地區廣泛使用的農藥品種。被歐盟取消登記的農藥品種,盡管在歐洲還可以生產和出口,但將被列入《國際貿易中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會給這類農藥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帶來不確定性。而且,隨著這些農藥品種在歐盟的禁用,其在相應的作物中的農藥殘留將會被取消或改為一律定量,也將對使用這些農藥品種的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
我國是全球率先開展高毒農藥淘汰的。自2016年新的《農藥管理條例》發布以后,農藥登記管理也進入了實施風險評估管理的新階段。尤其對于涉及新農藥、新使用范圍的產品,開展抗性風險評估、環境風險評估、膳食風險評估和施藥者暴露風險評估。同時,還開展不同農藥品種的風險監測,計劃對登記15年以上的農藥老品種開展周期性再評價,這必將對國內農藥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在近年碳減排、新污染物治理行動等環保高壓政策,以及鼓勵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本地產業化種植等開放政策的交織影響下,未來國內農藥行業的生產、銷售和進出口貿易也將迎來進一步的變革。
7.2 綠色創新理念將貫穿于農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
綠色創新是在農藥的研究開發階段,篩選出防治病蟲草害的優勢、對人和環境的風險小的新有效成分,研究綠色清潔生產工藝,配合產品科學使用技術和綜合治理的防治措施,對廢棄農藥包裝物合理處置并盡可能資源回收再利用。自2015年我國提出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來,綠色防控的理念已經日漸深入人心。綠色高質量的農藥產品因其低用量、低殘留、低風險、環境友好等優勢,必將成為逐漸替代傳統高風險、高用量農藥老品種的主力軍。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