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8種藥劑防治草地貪夜蛾大PK,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更勝一籌

8種藥劑防治草地貪夜蛾大PK,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更勝一籌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粘蟲,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預警的重要農業害蟲,2019年1月13日傳入我國云南省。目前,化學防控是我國防治草地貪夜蛾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草地貪夜蛾的遺傳可塑性、高繁殖能力,加上藥劑對其選擇,草地貪夜蛾對主要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如有機磷類(毒死蜱)、氨基甲酸酯類(甲萘威)、擬除蟲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虱螨脲、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 為了充分了解常用藥劑在我國不同地區對草地貪夜蛾的藥效,南京農業大學研究人員用研究了中國8個地區(表1)的草地貪夜蛾種群對74.4%茚蟲威(indoxacarb)、98.7%溴蟲腈(chlorfenapyr)、9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mamectin benzoate)、95.3%氯蟲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95%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98%虱螨脲(lufenuron)、6%乙基多殺菌素(spinetoram)和43.21%印楝素(azadirachtin)8種藥劑的敏感性。相關研究結果已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發表。 表?1 ?草地貪夜蛾取樣信息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溴蟲腈、虱螨脲對草地貪夜蛾的LC50較小,均低于8 mg/L,其中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8個地區的草地貪夜蛾LC50值最低,均小于0.05 mg/L,表明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草地貪夜蛾的殺蟲活性最好,并且這5種殺蟲劑對草地貪夜蛾的殺蟲活性較高,均可推薦用于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治。高效氯氟氰菊酯、印楝素表現出較低的殺蟲活性,不同地理種群對茚蟲威的敏感性差異較大(表2)。 表?2 ?8種殺蟲劑對草地貪夜蛾的殺蟲活性 研究還發現高效氯氟氰菊酯與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的協同作用最高,其次是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和馬來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說明增效醚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最好。 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是1984年美國默克公司對4″-(α-1-齊墩果糖基)-α-1-齊墩果糖上的羥基進行衍生化研究的結果。甲維鹽是以發酵產品阿維菌素B1為先導化合物,通過衍生合成、優化改進而成的一種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殺蟲劑,它具有超高效,低毒(制劑近無毒),無殘留,無公害等生物農藥的特點,應用于煙草、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和所有蔬菜作物,尤其對鱗翅目、雙翅目、薊馬類超高效。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獲得登記,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和歐盟。1999年首次登記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20年9月9日,中國已有360個制劑登記。 2??乙基多殺菌素 乙基多殺菌素是由道農業科學公司開發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殺蟲劑,是2個組分的混合物,都是半合成的多殺霉素衍生物,2007年上市。乙基多殺菌素不但具有多殺霉素防治害蟲的一切功能;而且對于防治水果和堅果等作物害蟲效果極好,乙基多殺菌素在果樹上的這種突出表現,可以用來防治高價值水果、蔬菜、堅果和葡萄上的重要害蟲,尤其對蘋果蠹蛾等難防治害蟲特別有效。乙基多殺菌素對靶標作物的絕大多數主要益蟲沒有影響,它比目前市場上所用的殺蟲劑用量更低;而且在環境中的滯留時間比目前使用的老的殺蟲劑更短,使其具有優異的環境特性,將會給它帶來一個新的市場。 3??氯蟲苯甲酰胺 氯蟲苯甲酰胺是于2000年成功研發的鄰甲酰胺基苯甲酰胺類殺蟲劑,它是近年來開發該類殺蟲劑品種中第一個商品化品種,廣譜、高效地防治果樹、蔬菜、大田作物、特種作物和草坪上的咀嚼式口器害蟲。除了防治鱗翅目害蟲外,氯蟲苯甲酰胺在增加用藥量的情況下,還可以防治科羅拉多甲蟲、葉蟬等,同時,對粉虱具有抑制作用。氯蟲苯甲酰胺自上市以來,其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2014年,氯蟲苯甲酰胺的全球銷售額達14.80億美元;2009—2014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6.4%。氯蟲苯甲酰胺的化合物專利大多于2021年3月到期。 4??溴蟲腈 ? 溴蟲腈是由美國氰胺公司開發成功的一種新型雜環類殺蟲、殺螨、殺線蟲劑。隨著國家高毒農藥替代政策的出臺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作為的無公害農產品病蟲防治推薦農藥品種的代表,低毒高效的溴蟲腈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對鉆蛀、刺吸和咀嚼式害蟲及螨類有優良的防效。該藥劑具有以下特征:① 廣譜性殺蟲、殺螨劑,兼有胃毒和觸殺作用;② 與其他殺蟲劑無交互抗性;③ 在作物上有中等殘留活性;④ 在營養液中經根系吸收有選擇性內吸活性;⑤ 對哺乳動物經口毒性中等,經皮毒性較低;⑥ 有效施藥量低。 5??虱螨脲 ? 虱螨脲屬于新型低毒高效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農林作物鱗翅目害蟲和銹螨等,對煙粉虱、白粉虱等同翅目害蟲,黑腹果蠅、斑翅果蠅、橘小實蠅、蔥蠅、阿韭蛆等雙翅目害蟲,薊馬等纓翅目害蟲,甘蔗赭色鳥喙象等鞘翅目害蟲毒力也較高。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001年在我國首次臨時登記虱螨脲產品,2007年轉入正式登記。

2022-04-19

查看詳情
李克強:做好農資產品尤其是特殊品種保供穩價工作

李克強:做好農資產品尤其是特殊品種保供穩價工作

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經濟形勢,就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聽取意見建議。 會上,楊志勇、管濤等專家和中國物流集團、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青島創新奇智科技公司負責人發了言,對經濟運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等談了看法,并就落實宏觀政策、保障物流運輸和農資供應、促進企業創新等提出建議。 李克強說,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積極應對困難挑戰,經濟運行總體在合理區間。當前世界局勢復雜演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既要堅定信心,又要正視困難。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改革開放,主動作為、應變克難,著力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主要是穩就業、穩物價。政策舉措要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已出臺的要盡快落實到位,明確擬推出的盡量提前,同時研究準備新的預案。 李克強指出,市場主體是穩定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基礎。當前一些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困難多、壓力大,必須著力幫扶他們渡過難關。要上下協同加快增值稅留抵退稅進度,讓資金盡早落到市場主體賬上。就業穩,民生才有保障,穩增長也有支撐。要落實落細企業穩崗政策,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穩定物價必須抓住糧食生產、能源保供、物流暢通等關鍵。要不誤農時抓好春耕生產,做好農資產品尤其是特殊品種保供穩價工作,確保全年糧食豐收。進一步釋放煤炭先進產能,落實支持煤電企業多發電的政策,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加強協調,保障交通主干線、港口等骨干網絡有序運行,在服務貨車司機、緩解貨運經營者困難、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研究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國際國內物流暢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李克強說,要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能放的進一步放,該管的依法透明監管,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制定和實施政策對各類企業要一視同仁,認真聽取市場主體意見,穩定市場預期。推動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穩定和帶動就業。要用改革的舉措、創新的辦法,促進消費和有效投資擴大。對零售、餐飲、旅游等與消費密切關聯的行業,要進一步加大紓困力度。對耐用消費品消費、受疫情影響還貸困難的消費者,要研究相應的金融支持政策。優化投資審批,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撬動作用,帶動更多民間投資。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

2022-04-13

查看詳情
公安部開展“昆侖”專項行動,對假劣農資一查到底!

公安部開展“昆侖”專項行動,對假劣農資一查到底!

近日,從公安部獲悉,公安部日前緊急部署開展“昆侖2022”專項行動,進一步聚焦打擊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網紅”假劣食品等突出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去年,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萬余名,公安部掛牌督辦的103起重大案件全部告破。   全國公安機關按照公安部部署,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突出問題,重拳打擊農獸藥殘留超標、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肉制品摻雜摻假、“網紅”假劣食品等犯罪,及時消除了一大批食品安全隱患,有力震懾此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推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去年,全國公安機關廣辟線索來源,強化大案攻堅,堅持“打源頭、端窩點、摧網絡、斷鏈條、追流向”,因地制宜、精準打擊,堅決斬斷非法利益鏈條,及時偵破了一批食品安全犯罪重大案件。同時,深化協作配合,加強執法聯動,會同農業農村等部門持續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聚焦重點農產品,堅持多破小案、快破大案,共破獲食用農產品犯罪案件18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800余名;會同市場監管等部門深入推進保健食品專項治理,嚴厲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虛假宣傳等犯罪,偵破保健食品犯罪案件24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800余名;深入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執法行動,受理行政部門移送涉嫌食品犯罪案件2000余起;會同海關等部門加大對銷售來源不明進口冷鏈食品犯罪打擊力度,迅速偵破一批重大案件。   公安部食藥偵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隱患,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的“昆侖2022”專項行動,進一步聚焦打擊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網紅”假劣食品等突出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密切部門協作,深入推進專項行動,始終保持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壓震懾態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2022-04-11

查看詳情
2021年及近年我國農藥登記情況和特點分析

2021年及近年我國農藥登記情況和特點分析

2021 年,隨 著 新 修 訂 《農 藥 管 理 條 例》( 以下簡稱 《條例》) 的貫徹實施,農藥風險管理逐步推進,綠色環保理念不斷深入,低風險農藥和生物農藥穩步上升。農藥登記是農藥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關口,品種結構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藥產業的趨勢和現狀。本文總結和分析了 2021 年度及近年登記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供讀者參考。 1 登記總體情況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我國在有效登記狀態的農藥有效成分達到 745 個 ( 包括僅限出口的新農藥) ,登記產品 44 603 個 ( 不包括僅限出口產品,下同) ,其中大田用農藥 41739 個,衛生用農藥 2864 個。自 2013~2021 年,農藥登記產品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為 5. 20% ( 圖 1) ,與 2020 年同比增加了 6. 49% ( 政策過渡期) 。根據農業農村部第 269 公告,近兩年批準了 121個僅限出口 ( EX) 農藥產品登記 ( 因禁止在境內銷售使用,此文不作介紹) 。目前,農藥登記證持有人 1 909 家 ( 比 2020 年有所增加) ,其中境內 1 773 家、境外 136 家。 圖 1 2013~2021 年每年農藥登記總量 圖 2? 2013~2021 年每年度新增農藥登記數量 2021 年度新增農藥登記 2768 個產品 ( 其中大田用農藥 2470 個、衛生用農藥 298 個) ,接近 9 年的平均值 ( 圖 2) 。自 2013~2021 年,雖然每年度登記產品數量波動較大,但總體呈下降趨勢,其年均下降率為 3. 31% ,農藥使用量已連續 5 年負增長。 2 登記特點分析 2.1 微毒/低毒農藥持續增加?從農藥毒性級別看,近年每年微毒/低毒農藥登記數量與當年農藥登記總量的比率在穩步上升,從 2013 年的78. 3% 上升到 2021 年的 85. 6% ,年均增長率為1. 12% ,其 中 2021 年 與 2020 年 同 比 增 加 了0. 94% 。每年的中等毒、高毒/劇毒農藥登記數量與當年農藥登記總量的比率相應在逐漸下降。每年微毒/低毒農藥新增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登記數量的比率持續上升,9 年的平均值為93. 9% ,2021 年達到 95. 9% ,其中微毒產品增加凸顯,年均增長率為 4. 82% ( 圖 3) 。9 年來在新農藥登記中,微毒/低毒農藥數量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數量比率的年均值為 97. 1% ,其中2021 年新農藥微毒產品與 2020 年同比增長率為156% ( 圖 4) 。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登記的高毒農藥數量在快速遞減,微毒/低毒農藥增加顯著。隨科技水平的提高促進新農藥發展,加強高毒、高風險農藥的替代與管理,逐步改善我國農藥品種結構,全面提升農藥質量。農業農村部公開征求意見,擬自 2022 年 3月 1 日起,撤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水胺硫磷、滅線磷原藥及制劑產品的登記和生產許可,禁止生產; 自 2024年3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使用。對涕滅威、滅多威、克百威、氧樂果、磷化鋁和氯化苦等高毒農藥將分期分批淘汰。 圖 3 微毒/低毒農藥新增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登記總量比率 圖 4 微毒/低毒新農藥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數量比率 2.2 劑型優化趨勢明顯?近年來,我國登記農藥環保型劑型的數量在快速上升,劑型優化趨勢明顯,降低了對人畜和環境的影響。從登記各主要劑型產品數量看,雖然乳油登記數量一直最多,但它與當年產品登記總量的比率卻一直呈下滑態勢,其年均下降率為 4.71% ,近 2年有所上升,說明乳油產品的生產許可和登記在適度把關; 同樣可濕性粉劑的比率也在逐年下降,年均下降率為 3.33% ; 而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和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比率在持續上升,年均 增 長 率 分 別 為 8.70% 、5.96% 和 16. 0%( 圖 5) 。其實從圖 5 可看到我國主要劑型的發展史。 需要關注的是,每年各主要劑型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產品登記數量的比率變化較大( 圖 6) ,其中懸浮劑的比率上升最快,自 2013年起就保持名列前茅,年均增長率為 6. 12% ;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比率增長顯著,年均增長率為 13. 4% ; 水分散粒劑和乳油的比率下降平緩,年均下降率分別為 5. 87% 和 5. 02% ; 可濕性粉劑的比率明顯下滑,其年均下降率為 16. 7% 。圖 6 可看到我國農藥劑型的未來趨勢。每年登記的農藥中環境友好劑型的種類在增多,如懸浮劑、可分散油懸浮劑等大宗劑型,還有餌劑和揮散芯等劑型。 圖 5 各主要劑型登記數量與當年產品登記總量比率 圖 6 各主要劑型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產品登記數量比率 注: EC 乳油、WP 可濕性粉劑、SC 懸浮劑、WG 水分散粒劑、OD 可分散油懸浮劑。 2.3 殺菌劑下滑打破三大類農藥趨于平均局面?從農藥的用途類別看,雖然每年殺蟲劑登記數量一直處在領先地位,但它與當年農藥登記總量的比率在緩慢下降,而除草劑的比率在持續上升。2016 年起,殺蟲劑 ( 包括衛生用農藥) 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農藥登記數量的比率改變了領先局面而逐年降低,近 2 年有所上升,2021年回到首位。2017 ~ 2020 年起除草劑的比率穩居第一,2021 年回落為第二 ( 圖 7) 。殺菌劑近2 年下滑明顯,打破三大類農藥 ( 殺蟲、殺菌、除草) 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農藥的比率趨向平均局面 ( 圖 8) 。 前 6 年每年衛生用農藥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登記數量的比率在明顯下滑 ( 圖 9) ,2019~ 2021 年波動上升,2021 年突破并略高于原水平,可能是大田農藥企業及新企業的加入推進此行業前進,尤其是環境用產品和餌劑等登記數量的增加豐富了市場品種。 圖 7 三大主要類農藥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登記數量比率 圖 8? 2021 年各類農藥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登記數量比率 圖 9 衛生用農藥登記數量與本年度新增農藥登記數量比率 2.4 生物農藥增長顯著?我國生物農藥主要包括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在有效登記狀態生物農藥的有效成分有 141 個,產品 2 105 個 ( 未包括農用抗生素和天敵) 。近 7 年來生物農藥有效成分和產品的年均增 長率分別為 9. 68% 和10. 6% ( 圖 10 ~ 11) ,近 3 年第一次出現產品年均增長率超過有效成分年均增長率,說明我國生物農藥登記數量開始加速增長,生物農藥行業正逐步壯大。 近 9 年,每年新生物農藥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品種數量的比率趨于起伏上升態勢,年均增長率為 38. 4% ,2021 年新生物農藥品種數量與 2020 年同比增長了 114% ( 圖 12) ,這是我國新農藥登記史上的新氣象。登記資料要求的提高使新化學農藥登記較難,生物農藥 ( 或衛生用農藥) 登記資料要求相對較低,不少企業轉向研制生物農藥。在 2021 年新農藥品種中生物農 藥 占 比 達 71. 4% ,僅微生物農藥就占42. 8% 。由于生物農藥的特性及工業化生產等技術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逐步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防效,鼓勵企業開發、登記高效低風險農藥產品。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中,蟲害名列第一的 “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已有 18 個防治此類靶標的產品取得登記,77. 8% 為生物農藥,涉及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僵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草地貪夜蛾信息素和苦參·印楝素; 名列第二的 “飛蝗”已有 37 個防治蝗蟲類的產品取得登記,37. 8% 為生物農藥,涉及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僵菌、蝗蟲微孢子、苦參和印楝素。 圖 10? 2015 ~ 2021 年各類生物農藥有效成分登記數量 圖 11? 2015 ~ 2021 年各類生物農藥產品登記數量 圖 12? 2013~2021 年新生物農藥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數量比率 2.5 主要防治作物/場所及靶標?目前,我國登記農藥產品中涉及防治作物數量最多的主要有: 水 稻、甘 藍、黃 瓜、柑 橘、棉 花、蘋 果、小麥等,涉及除草場所數量最多的主要有: 玉米田、非 耕 地、小 麥 田、大 豆 田、水 稻 田 等。防治作物靶標數量最多的主要蟲類有: 蚜蟲、紅蜘蛛、菜青蟲、稻飛虱、小菜蛾、棉鈴蟲等;菌類有: 霜 霉 病、白 粉 病、紋 枯 病、炭 疽 病、稻瘟病等; 雜草類有: 一年生雜草、雜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一年生闊葉雜草等。這基本體現并吻合當下我國主要糧棉、蔬菜和水果等作物在殺蟲、殺菌及除草上的需求 ( 可能隨地理環境、氣候和生活習慣等因素變化) ,有助科學有效防控農作物病蟲草害,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2.6 我國農藥制造水平穩步提高?新《條例》鼓勵和支持研制、生產、使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藥,為低風險農藥創造良好機遇。在新形勢下我國制造研發農藥及專利產品隨著波動正逐漸增加,9 年來,國內企業登記的新農藥數量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品種數量比率的年均值為 64.6% ( 圖 13 ) ,年 均 增 長 率 為 2.14% ,2021 年與 2020 年同比增長了 62.0% ,這標志著我國農藥的制造和研發水平在穩步提高。境外企業登記的新農藥多具有作用機制新穎、與現有產品無交互抗性等特點,具有一定引領作用。另外,在新登記農藥品種中,原藥/母藥與制劑同時登記數量在起伏上升,9 年來此類品種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品種比率的年均增長率為3. 15% ,其年均值為 73. 6% ( 圖 14) 。 圖 13? 國內企業登記的新農藥與本年度新農藥登記品種數量比率 圖 14 原藥/母藥與制劑同時登記新農藥與新農藥登記數量比率 2.7 中藥材用藥穩步增長?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推進標準化生產,規范中藥材用藥登記和管理、加強農殘監管,提升中藥材質量。根據農農(農藥)[2020]102號文,充分利用財政項目和社會資源,引導試驗單位和生產企業開展中藥材等小宗作物用藥登記聯合試驗,開辟審批綠色通道加快登記步伐,為特色農業產業提供支撐服務。現在枸杞、金銀花、人參、三七、鐵皮石斛、白術、貝母、地黃、元胡(延胡索)、黃精、玄參、黨參、丹參、麥冬、當歸、蒼術、板藍根、川芎、黃連、荊芥、芍藥、沙棘、大黃等中藥材上已有登記農藥產品。部分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在生活中更偏向于“食品”,如山藥、百合、菊花、姜、棗、大蒜等,這部分登記數量相對較多。由于多數中藥材采收后,需炮制加工及提取,經口服才能發揮其藥用價值,作為一種特殊“食品”,建議對部分易混淆的植物(如槐、白扁豆等)名稱后加注“藥用”。目前,在中藥材上取得登記的產品已有437個,主要為殺菌劑(占59.0%)和殺蟲劑(31.1%),涉及99種有效成分,近幾年登記的農藥品種和數量在穩定增長。在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中,包括96種農藥在9個藥用植物上的160項最大殘留限量(MRL)標準,涉及人參、枸杞、三七、石斛、百合(干)、白術、貝母、金銀花、元胡等。要加快中藥材用藥登記和制訂殘留限量標準步伐,推動我國獨特傳統醫藥資源中藥材科學用藥,降低農殘風險,提高中藥材的品質和療效。2021年我國已制定近100項特色小宗作物藥效試驗準則/防治規范及其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等標準(表1~2),其中有白術、麥冬、黨參、浙貝母、黃梔子(梔子)、砂仁、枸杞等中藥材標準,雖然多為地方和團體標準,但靈活補短板,有利于推進小宗作物標準規范化。 表1 2021年特色小宗作物藥效試驗準則/防控規程等部分標準 表2特色小宗作物中農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 2.8 向科學精準用藥邁進?2021年發布了團體標準《農藥田間最低有效劑量測定》(T/CCPIA110-2021)及57個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產品的施用限量標準。此系列標準在農藥領域提出一個新理念

2022-03-29

查看詳情
小麥紋枯病等病蟲發生動態與防治技術意見

小麥紋枯病等病蟲發生動態與防治技術意見

當前江蘇省小麥已陸續進入拔節期,近期隨著氣溫穩步回升,小麥群體數量和田間郁閉程度增大,紋枯病、蚜蟲等病蟲情繁殖擴展明顯加快,局部已重于上年同期。預計下一階段紋枯病將達偏重左右發生程度。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及時發布技術意見,科學組織防治,為奪取夏糧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01病蟲發生概況 1.1 ?紋枯病 據各地系統調查,近期部分田塊病情上升較快,沿淮、淮北部分旱茬麥田及里下河、沿海稻茬麥田已達防治指標。主要發生特點有: 一是見病期與常年相近。全省最早2021年12月22日響水查見病株(旱茬麥),與常年相近,較上年遲26天;2月中下旬調查,沿淮、淮北、里下河、沿海等地開始見病,晚于去年同期,與常年發生期相當。 二是淮北局部發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全省總體輕發生,發生程度輕于上年同期,3月初調查,全省平均病株率1.4%,輕于上年同期(1.8%)。蘇南、沿江大部分地區零星查見,泰州調查,全市平均病株率1.3%(最高9.0%),明顯低于去年同期的3.93%(最高29.3%)。淮北局部地區發生重于上年,大部平均病株率1%~3%。鹽城全市平均病田率12.7%,平均病株率1.0%(最高28.1%),略重于上年同期。淮安全市平均病田率15.2%,平均病株率3.1%(最高21%),重于上年同期。 三是旱茬麥重于稻茬麥。徐州全市近期大田普查,旱茬麥病田率65.0%,平均病株率12.9%(最高病株率100%);稻茬麥病田率37.7%,平均病株率5.2%(最高病株率65%)。豐縣系統調查,旱茬麥、稻茬麥病株率分別為11.4%、5.6%;新沂系統調查,旱茬麥、稻茬麥病株率分別為7%、6%。 四是發病區域較為集中。截至目前,全省見病面積397.8萬畝,其中沿淮、淮北地區見病面積占全省見病面積的82.6%,蘇南、沿江等地零星發生。 1.2 ?其他病蟲 總體輕發生。其中:麥蜘蛛,全省平均每尺單行蟲量4頭,略低于上年同期(5頭),沿海北部及淮北部分田塊蟲量高,最高每尺單行蟲量846頭(上年同期1,200頭)。其中洪澤區平均每尺單行蟲量15.4頭(最高260頭),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每尺單行蟲量26.9頭(最高315頭)。蚜蟲,全省平均百株蚜量11.4頭,全省大部分田塊百株蚜量在20頭以下,淮北局部田塊最高百株蚜量超過1,200頭。白粉病沿海地區零星查見。 02防治意見 隨著氣溫進一步回升,小麥田間群體增大、田間郁閉程度提高,3月中下旬紋枯病將進入發生盛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各地務必強化監測調查、強化分類指導、及時組織防治,科學打贏以紋枯病為主的小麥病蟲防控第一戰。 一是強化監測預警。要根據測報規范要求,認真做好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準確掌握病蟲情發生發展動態,及時報送病蟲信息,并根據當前病情發生情況,結合3~4月份天氣趨勢,適時準確發布紋枯病等病蟲預報信息,預報病害發生程度和防治適期,為正確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科學組織防治。在紋枯病菌侵莖前、病株率達5%~10%時,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井岡霉素等單劑或復配劑開展防治;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高效植保無人機于早晨或傍晚施藥,要用足藥量和水量。對群體規模大、早發重發田塊,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7~10天開展二次防治。對麥蜘蛛、銹病、蚜蟲等多種病蟲混發區域,要統籌做好防控安排。使用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要按要求做好回收處置。 三是開展分類指導。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明白紙以及12316手機短信等多種媒體平臺,廣泛開展小麥病蟲防控技術指導,提高群眾防治的主動性和科學性;要組織技術人員下沉一線,深入病蟲害重發區、技術力量薄弱區和苗情復雜區,指導農民適期防治、科學用藥,提高防治效果。

2022-03-12

查看詳情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解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解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

穩中求進:兩條底線、三項重點 唐仁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和不確定,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為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兩條底線。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打實地調整農業結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務必見到可考核的成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力度,推動幫扶政策落地見效,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努力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健全鄉村建設實施機制,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 端牢飯碗:穩產量、調結構、保耕地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重大戰略性問題。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較上年增產267億斤,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仁健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穩產量。應對去年秋冬種部分小麥晚播等不利影響,抓緊抓實春季田管,促進弱苗轉壯,努力追回產量。糧食安全要共擔責任,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主產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銷區切實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產銷平衡區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合理保障農民收益。 ——調結構。下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支持東北地區積極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輪作、有序推進地下水超采區、不適宜水稻種植區開展“水改旱”擴種大豆,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擴大油茶種植面積。通過多油并舉、多途并進,確保大豆和油料擴種取得可考核的成效。 ——保耕地。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把耕地保護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抓好黑土地保護,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真正做到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多措并舉: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工作機制、政策舉措、機構隊伍等銜接有序推進,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拓展。當前,部分脫貧地區群眾收入水平仍然較低,脫貧基礎還比較脆弱,遇到自然災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況有可能返貧致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并作出一系列具體安排。 唐仁健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要壓緊壓實責任,持續響鼓重槌地抓好,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他表示,要聚焦重點人群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各地要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進一步簡化識別程序,及早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同時,促進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更多依靠發展來積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提高銜接資金和涉農資金用于產業的比重,重點支持幫扶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通過產業帶動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通過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提升幫扶車間、優化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 “要加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力度,集中力量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選派科技特派團,實行產業技術顧問制度,有計劃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不斷提升搬遷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持續加大安置區產業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唐仁健說,聚焦重點地區強化幫扶措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牢固、更可持續。 鄉村振興:五級書記共同抓 唐仁健表示,“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后,新時代抓“三農”工作就是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扎實有序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三大產業;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 ——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方法,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持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 “統籌推進重點工作,歸根結底要靠黨的領導。”唐仁健說,要制定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開展省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完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把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同時,要建立表彰獎勵制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 ?

2022-02-26

查看詳情
2021年中國轉基因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2021年中國轉基因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1轉基因定義 轉基因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產生遺傳修飾生物體,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 在種子行業中,相比傳統雜交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獲得具有相應性狀品種,產出的作物準確性高、周期短、抗性好、單產高,能為種子安全的發展帶來巨大變革。 2中國轉基因發展歷程 國內轉基因育種始于1986年,1997年起國內首例轉基因抗蟲棉商業化推廣,但2010年之后,政策導向趨于審慎,轉基因育種商業化停滯;2016年,轉基因商業化推廣重新提及,但進度較緩慢;2020年至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強調種子問題,且農業部已審批4例玉米轉基因性狀的生物安全證書。 3中國轉基因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方面,1999-2013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30萬公頃升至420萬公頃,年合增長率為20.74%,2014-2019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趨于穩定,年復合增長率3.33%,2019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320萬公頃。 根據我國現行種子法規定,轉基因種子上市前需要經歷安全正式獲批及種子審定上市兩個階段。在獲取安全證書階段分為五個流程,分別是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最終的申請安全證書,整體申請安全證書的周期較長,為3-5年。在拿到生物安全證書后,還通過品種審定和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才可以進入商業化生產應用。 目前,我國總共發放了五次農作物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分別在1997、1999、2006、2009和2020年。 我國轉基因農作物采用“非食用一間接食用一食用”的發展路徑,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糧作物。 當前,我國獲批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僅有抗蟲棉和抗病番木瓜,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轉基因棉花和番木瓜種植面積達320萬公頃,其中棉花占比約為99%+,番木瓜占比較低。另外,我國還批準了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國外研發的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進入國內市場。 4中國轉基因發展展望 我國轉基因技術應用的作物較少,若應用至玉米,中國種業的市場空間將得到大幅的提升。2019年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為6.3億畝,雜交玉米種子價格較低,約為56元/畝,若以美國一畝地玉米種子價格110元測算,我國轉基因玉米的終端市場收入空間達693億元,若出廠價按照65%的終端價,市場空間為450億元。

2022-02-11

查看詳情
發生面積12.3億畝次!今年全國水稻病蟲害將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12.3億畝次!今年全國水稻病蟲害將偏重發生

2022年全國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各省(區、市)測報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會商,結合水稻病蟲基數、水稻栽培管理和品種布局、今冬明春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22年全國水稻病蟲害將呈偏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12.3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面積8.3億畝次,病害發生面積4.0億畝次;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水稻紋枯病偏重發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發生,三化螟、水稻病毒病偏輕發生。 01 1.1 ?蟲害 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在南方稻區總體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3.1億畝次。其中,白背飛虱在西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南方其他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1.6億畝次;褐飛虱在江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南方其他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1.5億畝次。 稻縱卷葉螟在江南、長江下游和華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南方其他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2億畝次。 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游和西南北部稻區偏重發生,其他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0億畝次。 三化螟在西南北部稻區中等發生,華南、西南的其他稻區偏輕至輕發生,全國發生面積1,000萬畝次。 灰飛虱、大螟、稻稈潛蠅、粘蟲、臺灣稻螟、水稻跗線螨等其他蟲害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次。 1.2 ?病害 水稻紋枯病在江南、華南、長江中下游、西南北部和東北南部稻區偏重發生,西南南部和東北北部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4億畝次。 稻瘟病總體中等發生,東北主產區、南方丘陵山區和沿江沿淮等常發稻區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風險,尤其感病品種重發風險高,全國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稻曲病在南方和東北南部稻區總體中等發生,長江中下游沿江沿淮稻區存在偏重發生風險,全國發生面積3,600萬畝次。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南方稻區總體偏輕發生,華南東部和江南中部局部稻區存在中等發生風險,全國發生面積200萬畝次。 水稻白葉枯病、胡麻葉斑病、根結線蟲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全國發生面積6,200萬畝次。 02 2.1 ?鉆蛀性害蟲冬前基數高,常發性病害菌源充足 各地冬前調查二化螟平均畝殘蟲量,江西達1.46萬頭,分別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1.9倍和2.2倍,其中永修達23.3萬頭,分別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9倍和3.2倍;湖南6,553頭,分別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20.1%和65.3%,其中18個縣(市、區)過萬頭;西南北部、華南東部、長江中游和江淮稻區為1,700~3,500頭,其中安徽沿江中西部和皖南東部8縣達5,500頭~2.6萬頭,具備偏重至大發生的蟲源基數。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在常發區菌源多年積累,具備中等以上發生程度的菌源基礎。 2.2 ?水稻種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利于病蟲害發生 華南和江南稻區單、雙季稻混栽面積大,南方稻區品種多樣、栽培方式各異,導致播栽期長、生育期差異大、橋梁田多,有利于“兩遷”害蟲、螟蟲等害蟲輾轉為害。水稻品種以粗稈大穗型為主,易形成適溫高濕郁閉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病蟲害發生。免耕、機收等輕簡化農藝措施廣泛推行,冬閑田多,殘留稻茬高,有利于病蟲越冬。偏施、遲施氮肥造成水稻后期貪青,有利于病蟲害發生。 2.3 ?水稻品種抗性總體偏弱,重大病蟲抗藥性發展 東北稻區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現象普遍,其中黑龍江38個水稻主產縣的139個主栽品種稻瘟病發病風險達較高級別的占59.0%;南方稻區優質稻、超級稻主推品種對稻瘟病、稻曲病抗性不強,增加了病害流行風險。據主產稻區定點監測,褐飛虱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產生高水平抗性,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抗性出現區域性升高,防治難度加大。植保無人機施藥大面積推廣,對褐飛虱、螟蟲、紋枯病等莖基部病蟲害防效不徹底,有利于病蟲源積累。 2.4 ?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病蟲害發生 ?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22年1~2月,我國南方稻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江南東南部和華南東部偏高1~2℃,有利于水稻病蟲害越冬。春季,水稻主產區大部氣溫總體偏高、降水總體偏少,有利于水稻螟蟲等鉆蛀性害蟲的發育繁殖和發生為害,對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流行有一定抑制作用。夏季,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東北、華南、西南地區西部稻區降水偏多,有利于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的發生為害;登陸我國的臺風個數較常年偏多,強度偏強,盛夏可能有北上臺風,將進一步增大“兩遷”害蟲的遷飛擴散威脅以及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的流行風險。

2022-01-15

查看詳情
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與2022年工作重點

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與2022年工作重點

01 ? ? ? 2021年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 2021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特別是上半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同時嚴重發生,下半年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以及草地貪夜蛾、玉米螟和玉米穗期病蟲在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60億畝次,防治面積80億畝次,經防治挽回產量損失2,500億斤,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8.3%。 ? 1.1 ?小麥重大病蟲發生防控情況 ? 2021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偏重發生,通過防控挽回產量損失730億斤,占小麥總產的26.3%。 ? 小麥條銹病發生嚴重。全國發生6,693.96萬畝,是自2017年以來最重的一年。呈“見病早、范圍廣、局部危害重”的特點。秋苗最早見病于2020年10月,偶發區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發生,且發病面積較大;陜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發生較重。 ? 防控措施得當防效顯著。全國防治面積1.6億畝次,是發生面積的2.4倍多。通過實施“秋播拌種”“發生一點、防治一片”“控西保東、打點保面”,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條銹病流行危害,挽回產量損失200多億斤。 ? 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極高。經過全國上下奮力防控,實際見病面積7,000萬畝以上,達標發生面積5,000萬畝。發病范圍廣,在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大發生,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麥區都有發生。 ? 行政推動統防統治防控有力。據初步統計,全國小麥赤霉病預防面積近3億畝次,安徽、河南等地黨政齊抓,各級財政投入防控資金達10多億元。經上下協力防控,發生面積比預計減少一半,挽回潛在產量損失400多億斤,并有效降低了赤霉毒素,保障了小麥質量安全。 ? 1.2 ?水稻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全國水稻病蟲草鼠害發生14.2億畝次,比上年略有減少。發生程度總體為中等至中等偏重,部分病蟲局部嚴重發生。 ? 發生范圍廣、面積大、為害損失重的病蟲害包括: ? 害蟲: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 ? 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穗腐病。 ? 區域性嚴重發生或呈上升趨勢的次要病蟲害包括:大螟、葉蟬、稻稈潛蠅、跗線螨;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條斑病、根結線蟲病。 發生為害主要特點為: 主要病蟲害普遍發生,為害較為嚴重; 受長江中下游單改雙、南方稻區單季稻面積增加等因素影響,螟蟲橋梁田增加,二化螟、大螟、臺灣稻螟在局部稻區發生程度加重; 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細菌性病害流行范圍增大、程度加重,局部造成嚴重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等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在華南稻區流行,見病普遍,為害較輕; 跗線螨、根結線蟲病呈上升態勢,發生面積進一步增加,重發區為害嚴重。 通過實施以生態工程技術、抗耐性品種、健身栽培、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和交配干擾技術、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技術以及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對降低化學農藥使用、恢復稻田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水稻重大病蟲害為害得到有效控制。據初步統計,水稻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約20億畝次,挽回稻谷產量損失約820億斤,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玉米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2021年玉米病蟲害發生總體平穩。據初步統計,發生面積8.76億畝次,防治面積8.57億畝次,挽回產量損失840億斤,占玉米總產的15.4%。 受暴雨及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玉米南方銹病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發生較重,發生面積4,097萬畝;河北省全省發生面積1,380萬畝,歷史以來發生最重的一年,天津市近十年來首次發現玉米南方銹病。 玉米螟近年來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發生面積2.45億畝次,棉鈴蟲、粘蟲主要集中在黃淮海玉米產區及部分東北、西北地區,發生面積分別為8,500多萬畝次和4,900多萬畝次。 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省(區、市)1,241個縣發生,實查發生面積2,073萬畝,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華南地區,占全國發生面積九成以上。 今年按照農業農村部《2021年全國“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總體安排,分片區、分時段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落實,全年累計防治面積2,800多萬畝。 經有效防控延緩了害蟲北擴的速度,黃淮海玉米苗期受影響較小,大部分地區蟲量低于防治指標,北方玉米主產區未造成危害。 1.4 ?果菜等園藝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貫徹落實七部門《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及時制定印發《豇豆、韭菜、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引導蔬菜產區在采取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做好科學用藥。 建立以“三棵菜”為主的鮮食農產品綠色防控示范區30多個,集成、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組織制定“三棵菜”綠色防控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編印“三棵菜”防控技術掛圖和防控技術手冊,為各地開展“三棵菜”綠色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針對蔬菜、果樹重點病蟲,開展8項技術、20多個基點的試驗示范。 5%氨基寡糖素水劑(正業海島素)免疫誘抗劑在誘導抗病抗逆、增產提質、農藥減量等方面的技術示范; 12%香草寡糖水乳劑防治辣椒病毒病、煙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安全性、產量和品質評價; 30%乙蒜素·松脂酸銅微乳劑灌根處理對番茄(或辣椒)青枯病的防效,以及采取枝葉噴施和枝干噴淋防治獼猴桃潰瘍病的效果評價; 3%噻霉酮微乳劑防治柑橘潰瘍病的防效以及安全性評價; 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加檸檬烯助劑的混合藥劑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評價; 5×108?CFU/克殺線蟲芽孢桿菌粉劑防治黃瓜、番茄根結線蟲的效果評價。 02 2022年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重點 2022年,病蟲防治工作將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聚焦“蟲口奪糧”和綠色防控兩大任務,以組織實施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兩增兩減”行動(即增加統防統治面積,增加綠色防控比例,減少產量損失,減少農藥使用)為抓手,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2.1 ?推動實施“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2.1.1??制定發布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根據全年病蟲防控要求,及時組織制定印發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和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明確重點防治對象、防治時段、防治區域、防治措施。緊跟農時,指導和引導各地分作物、分季節、分區域及時制定發布關鍵時期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提高防治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組織開展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2.1.2??推動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行動實施 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小麥上,以“兩病一蟲”為重點,打好小麥重大病蟲防控阻擊戰。重點做好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的防控,也要高度重視近年在晉冀魯豫等主產區發生嚴重的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 水稻上,以“三蟲兩病”為重點,打好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攻堅戰。重點做好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控害、統防增效的策略,統籌做好早、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 玉米上,以草地貪夜蛾和穗期病蟲為重點,打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殲滅戰。針對草地貪夜蛾,繼續實施“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層層阻截誘殺遷飛成蟲,全面撲殺幼蟲。針對穗期病蟲害,開展“一防多效”,減少穗期病蟲危害損失。 2.1.3 ?實施萬名植保人員防控指導服務行動 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針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以及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和玉米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植保隊伍人員業務素質。 組織開展指導服務。在夏糧、秋糧等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季節、關鍵時期,發揮體系優勢,組織國家、省、市、縣四級植保體系,開展“萬名”植保技術人員“百日”病蟲防控指導服務行動,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廣大農戶開展定由貯控,推動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提高技術到位率。 2.2 ?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高質量發展 自2011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發布后,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植保體系以“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為指引,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逐步探索理清了綠色防控的理念和思路,研發推廣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集成了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綠色防控應用基地,培育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生產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截止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各類綠色防控示范區17,000多個,年核心示范面積超過6,000萬畝,帶動綠色防控推廣應用面積近11.2億畝。據初步測算,2021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0%,比2006年提高32.5個百分點;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0萬t。 2.2.1??組織開展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要求。 2022年擬組織在全國再創建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整縣制推進綠色防控全面發展。 2.2.2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試驗和示范 包括新技術試驗區、關鍵技術展示區、集成模式示范區。 采取部省聯動方式,重點支持在全國建設100個綠色防控樣板示范區,評選發布年度十大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高展示示范能力。 2022年綠色防控重點試驗、示范、推廣技術: 根據202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的”要求,2022年計劃將重點試驗、示范、推廣八大類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態控制技術、免疫誘抗技術、四誘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防蟲網阻隔技術、天敵保護利用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干擾交配技術、科學用藥技術。 (1)生態控制技術 發展農田景觀生態調控技術體系,實現從靶標害蟲控制到作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調控。 設計生態島、斑塊、廊道等多種生境的農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推拉等作用,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控害保益功能; 種植芝麻、菊花等蜜源植物,吸引自然天敵; 種植香根草、蘇丹草等誘劑植物,抑制害蟲種群; 種植二月蘭、蛇床草等儲蓄植物,儲存自然天敵。 (2)免疫誘抗技術 植物免疫誘抗劑: 重點推廣氨基寡糖素類與蛋白質類,已登記產品有141種。 用于拌種、浸種、澆根和葉面噴施等,可以誘導植物抗病、抗逆,促進增產增收等。 拓展其在保鮮、水果免套袋技術上的應用。 (3)“四誘”技術 在光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節能高效專用誘蟲燈,具有天敵逃生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對天敵的殺傷; 在色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全降解誘蟲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智能自控高劑量信息素噴射裝置,以及專一性好、持效期長的誘芯,大力推廣草地貪夜蛾、水稻螟蟲性誘劑等; 在食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實蠅類蛋白誘劑、棉鈴蟲利它素餌劑、盲蝽植物源引誘劑、稻縱卷葉螟生物食誘劑和花香誘劑、草地貪夜蛾食誘劑等。 (4)防蟲網阻隔技術 廣泛應用于水稻、果樹、蔬菜上的害蟲防治。 尤其在保護地蔬菜上應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甘藍夜蛾、黃曲條跳甲等20多種主要害蟲為害,還可阻隔蚜蟲、煙粉虱、薊馬、美洲斑潛蠅等傳毒昆蟲媒介,達到防蟲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廠化育秧和保護地蔬菜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5)昆蟲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繼續大規模推廣應用赤眼蜂、麗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樹、棉花等作物害蟲。 重點推廣應用瓢蟲、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敵昆蟲,用于防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樹、茶葉等作物害蟲。 (6)生物農藥應用技術 大力推廣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類、病毒

2022-01-04

查看詳情
< 1...567...13 > 前往
羞羞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