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湖北省:噻蟲胺、噻蟲嗪、吡蟲啉、草銨膦等30余個農藥產業布局適度控制

發布時間 :

2023-02-18

一、湖北省十三五農藥產業現狀

(一)農藥產業概況

十三五期間,以實施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契機,我省農藥管理逐步理順,農藥生產穩定發展,農藥科學使用逐步提升,農藥進出口和生物農藥研發應用在全國處于重要地位。

1.農藥生產穩步發展

2021年末,我省登記在冊的農藥生產企業48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27家,制劑生產企業21家,生產企業數量在全國排第13位。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是農藥上市公司,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的草甘膦產品產銷規模居全國首位。全省2021年農藥生產量23.8萬噸,其中原藥14.91萬噸,制劑8.9萬噸,農藥(含中間體)總產值超過150億元,產品銷往10多個外國地區,農藥出口創匯4.57億美元,占國內出口總額的5%左右,全國排名第6位。我省生物型農藥企業增至21家,規模以上生物農藥企業達到5家,企業規模總體在國內靠前。

2.研發能力實力較強

2021年,我省具備農藥創制和研發能力機構有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長江大學、我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等研發機構以及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和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創新試驗、研究平臺(專欄1),先后研發創制了枯草芽孢桿菌、、多粘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NBF715NBIN863、喹草酮、吡唑喹草酯、諾沃霉素、氟苯醚酰胺、苯醚唑酰胺、S-烯蟲酯、雙唑草腈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農藥新品種。

3.經營使用逐步規范

以農藥經營標準化服務門店創建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社會化規范服務為抓手,積極推進農藥規范化經營和農藥規范使用,全省已完成100多個農藥經營標準化服務門店示范店建設,登記注冊1000余家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農藥經營使用進一步規范。

4.農藥監管進一步加強

新修訂《條例》頒布實施以來,農藥實現產、銷、用全程監管,農藥市場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強。十三五期間,每年開展監督抽查抽取農藥樣品300-500個,農藥產品合格率常年穩定在86%以上。

5.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生物型農藥企業顯著增多,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面積由2015年的6.8%提高到2021年的近20%。農藥生產企業發展主要依靠我省磷化工原料優勢和生物農藥研發優勢,主要分布在武漢、荊州、宜昌、襄陽、荊門、黃岡等市,這六市的農藥工業產值占全省的80%以上。全省48家農藥企業有34家進入省級工業園區或化工園區,入園率超過70%

三、2022-2025年農藥產業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

2022-2025年期間,我省農藥產業發展努力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農藥生產要由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更加注重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二是農藥經營要由產品營銷向技術服務轉變,更加注重經營環節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三是農藥使用要由防治效果向沒有損失轉變,更加注重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四是農藥管理要由行政審批向全程管理轉變,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和服務。

2025年,我省農藥生產企業控制在60家左右,入園率達到80%左右。新設農藥生產企業必須符合評價要求和環境評價要求,符合地方總體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并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相關部門的批準。農藥經營單位控制在1.6萬家以內,生物農藥普及率達到2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3%以上。

1.產業發展更加集中。積極推進農藥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生產企業。到2025年,我省農藥總產值達到230-250億元,出口金額達70億元左右,生產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突破6家,推進一家生物型農藥生產企業產值突破5億元,努力再培植至少一家農藥企業上市。

2.產品經營更加規范。大力推行農藥銷售處方制度,整體建立農藥銷售記錄臺賬及可追溯管理等規范化經營服務,推動農藥產品質量不斷提升,違法使用禁限用農藥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常規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在省內糧經作物優勢產區,打造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500家以上,力爭示范帶動2000家左右的農藥經營門店實行標準化經營服務。

3.農藥使用更加合理。推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開展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縣創建工作,加強農藥科學規范使用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生態控制、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著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不斷提高農藥的有效利用率。

4.農藥管理更加科學。運用大數據、產業鏈、區塊鏈等現代技術,完善信息化、智能化監管服務。健全管理服務體系和制度,改善工作手段,形成上下一體、運行高、支撐有力的現代化科學管理體系。

(二)主要任務

1.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農藥產業布局

調整優化農藥產業資源配置及產業布局,是2022-2025年我省農藥產業發展的重點。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培植具有國內外水平,有效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從而推動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大規模、多品種的農藥生產企業集團。引導農藥企業入駐符合產業定位、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評的合規園區,發揮園區區位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促進產業做優做強。在長江經濟帶、重點江河湖泊等環境敏感區,從嚴控制農藥生產項目建設。

2.持續調整結構,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通過我國科技扶持及經濟政策引導,優先發展生物農藥、新型低風險農藥品種,適度控制產能過剩老舊農藥品種,逐步淘汰高污染、高風險農藥品種,促進農藥品種結構的不斷優化。大力推動農用劑型向水基化、無塵化、控制釋放等方向發展,支持開發、生產和推廣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緩控釋劑等環保新劑型,以及與之配套的新型助劑。通過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及環保劑型的創新,實現我省企業在農藥行業中的轉型升級。

專欄3 農藥產業發展指南

優先發展

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芽孢桿菌類、白僵菌、綠僵菌、木霉菌、核型多角體病毒類、蟑螂病毒等)、生物化學農藥(性誘劑、植物誘抗劑、S-烯蟲酯、伊維菌素等)、植物源農藥(苦參堿、印楝素、蛇床子素、螺威等)。化學農藥:重點面向解決小麥赤霉病、水稻螟蟲、稻飛虱、玉米草地貪夜蛾、蔬菜小菜蛾、薊馬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品種偏少和抗藥性替代等需求,加快發展雙酰胺類殺蟲劑及新型低風險殺菌劑、除草劑(如雙唑草腈)等。

適度控制

殺蟲劑:噻蟲胺、噻蟲嗪、吡蟲啉、氟苯蟲酰胺、氰戊菊酯、啶蟲脒、殺蟲雙等。

殺菌劑:多菌靈、百菌清、福美雙、福美鋅、丙環唑、代森錳鋅、石硫合劑、異菌脲、戊唑醇等。


除草劑:草銨膦、乙草胺、莠去津、丁草胺、莠滅凈、麥草畏、甲草胺、氰氟草酯、烯草酮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多效唑、復硝酚鈉、丁酰肼等。

殺鼠劑:敵鼠鈉、敵鼠酮、殺鼠靈、殺鼠醚、溴敵隆等。

逐步退出

甲拌磷、甲基異柳磷、滅線磷、水胺硫磷、涕滅威、克百威、滅多威、氧樂果,禁止壬基酚用于農藥助劑。

3.強化清潔生產,協同低碳綠色發展

按照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原則,鼓勵企業加強綠色清潔生產工藝和綜合循環利用技術研發,促進大型企業農藥生產向清潔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推廣微流控反應、管式反應、催化、反應精餾成套技術,優化工藝設計和生產流程,推動實現產業結構高端化、工藝裝備智能化、創新應用集成化、環保標準化。建立健全農藥綠色標準體系,完善生產管理制度,提升農藥產品質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動現有環境問題整改,從而促進農藥產業的協同低碳綠色發展。有關部門應結合各地實際制定農藥生產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定期公布重點生產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名單。

專欄4 綠色生產技術成套清潔生產技術針對重大病蟲草害、突發性病蟲害、小宗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需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農藥原藥品種,研究開發一批農藥清潔生產成套技術。綠色工藝技術研究開發生物催化轉化技術、定向轉化/拆分技術、三廢治理技術、農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有毒有害溶媒替代技術等,提高農藥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支撐水平。連續化生產技術針對農藥行業的硝化、重氮化、氯化、氧化、加氫等危險工藝過程,研究開發和應用微通道反應等新型反應器裝備及連續流工藝技術,提升反應過程沒有危險性、提高收率、降本增效,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綠色化、低碳化。環保制劑加工技術研究開發環保制劑加工的共性關鍵技術,鼓勵企業推動農用劑型向水基化、無塵化、控制釋放等方向發展,建設農藥制劑加工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

4.規范經營服務,推進科學規范用藥

圍繞新修訂的《條例》,重點開展四大行動:標準化門店經營建設、農藥信息化管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科學規范用藥技術示范推廣和宣傳培訓,從而高標準實現農藥減量增效,不斷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

標準化門店經營建設。推行農藥銷售處方制度,面建立農藥銷售臺賬化及可追溯管理體系等規范化經營服務,推進門店標準化管理。

農藥信息化管理。依托我國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和進銷存管理系統,推進農藥電子臺賬使用,強化農藥產、銷、用等環節信息錄入,及時準確掌握農藥生產、銷售和使用情況,提升現代化監管服務水平。制定互聯網經營農藥負面清單和網經營行為規范,嚴格執行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推進農藥監督信息化管理。

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加強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設施建設及管理,依法強化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的監督指導和執法管理,積極探索回收機制和模式,有效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引導農藥生產企業改進包裝工藝,使用利于回收處置的包裝物。到2025年,力爭全省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

科學規范用藥體系建設。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生態控制、科學用藥等綜合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重點推廣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逐步淘汰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擔架式噴槍等,著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帶動引領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人員,加強農藥科學規范使用技術培訓,整體提高農藥科學使用水平。到2025年,全省建立統防統治百強縣10個,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穩定在45%以上。建立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創建省級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100個以上;完善主要農作物農藥使用量調查統計方法,科學開展農藥使用調查監測評估,建設農藥使用量評估監測站點10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

專欄5 農藥使用專業化及減量化任務農藥使用專業化全省建立統防統治百強縣10個。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穩定在45%以上。農藥使用減量化建立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創建省級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100個以上。建設農藥使用量評估監測站點10個。全省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

5.加強監督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按照農藥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健全我省農藥登記評審、質量監管、風險監測等產業發展體系。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嚴格執行限制使用農藥經營許可證準入制度,規范農藥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農藥質量監督抽查和市場檢查,重點查處制假售假、違規經營及經營不規范等行為;加強農藥使用監管,大力查處使用禁用農藥、超范圍經營使用、不遵守規范間隔期等違法違規行為。

6.建立研發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綠色農藥研發。面向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控需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及現代合成生物學技術,加大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天然產物導向的綠色農藥創制。發展針對多發性難治害蟲、地下害蟲、線蟲、外來入侵害蟲的殺蟲劑和殺線蟲劑,適應耕作制度及耕作技術變革的除草劑,果樹和蔬菜用新型殺菌劑和病毒抑制劑,用于溫室大棚、城市綠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殺菌劑,鼓勵發展用于小宗作物(蓮藕、生姜、中藥材等)的綠色農藥和用于非農業領域的農藥新產品。大力推動農用劑型向水基化、無塵化、控制釋放等方向發展。不斷優化改進農藥生產工藝,積極引入微通道和連續流動等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低碳節能清潔化生產。研究完善基于病蟲害與農藥應用相協調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體系,提升農藥創制效率和農藥利用效率。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整體優化協同創新路徑,加大優勢科研資源整合,推進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兩個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建設。以農藥科研單位及重點生產企業為依托,推進湖北省生物農藥產業科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和湖北省化學農藥產業科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提升我省農藥產業原始創新、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為農藥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創新投入和人才培養,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瞄準產業卡脖子關鍵技術,進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協同攻關,整體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創新,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完善科技評價機制,以解決問題、成果產出為考核導向,強化農藥領域創新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研究,為農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強化農藥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專欄6 推進農藥研發創新綠色農藥創制面向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控需求,圍繞生物農藥、天然產物導向的綠色農藥、綠色清潔生產工藝,開展綠色農藥新品種創制。到2025年,農藥創制品種累計達5個以上,農藥全行業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施藥技術研究完善基于病蟲害與農藥應用相協調的數字化、智能化、化技術體系,開發自動化施藥裝備與技術,提升農藥有效利用率。創新體系建設依托我省農藥科研單位及重點生產企業,推進湖北省生物農藥產業科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和湖北省化學農藥產業科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提升我省農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培育通過創新體系建設,加大優勢科研資源整合,培育新型創新團隊和農藥科技創新人才,支撐我省農藥產業發展。

 

 

羞羞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