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漲價潮中,市場誰主沉浮?
發布時間 :
2023-01-10
2021年底對農化行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草甘磷原藥從年初的2萬多一路飆升到8萬多已經達到歷史的高位,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進入了一段平穩的淡季后,從第三季度末開始,農藥的原材料快速上漲,原藥廠的報價一周一變甚至一天一變,感覺就像坐上一列不斷飛速往上爬升的過山車!這玩得是心跳,難的是博弈,這行情走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一個頭?
2022年注定已經是過去十年中,中國農化市場最為困難的一年,沒有之一。
原藥廠看似在狂歡,但也受制于原材料供應以及雙限;制劑廠看似選擇很多,但以國內制劑企業的毛利水平,這次漲價就能把90%的企業利潤吞噬掉;下游的經銷商和零售商經歷了過去十年農藥產能嚴重過剩的歲月,但從來沒有做過一單一議的生意,如何對下游定價顯得撲朔迷離;
最后就是農藥的終端使用者,我們的種植戶也是很是受傷,農業工業剪刀差在后新冠時代不斷被拉大,其收入不但沒有顯著提升,廣大的中小農戶甚至一定程度上面臨倒退。試問,一條行業產業鏈,利潤僅僅分布在上游,從中游到下游,一家比一家難,這樣的行業離寒冬其實真的不遠了,尤其是那些中小規模的玩家,給他們留下的生存空間幾乎為零。
咱們回頭去分析原因,其實很早就已經有端倪。農藥和農產品市場都分國內和國外,兩者既有關聯,又有區隔。這一波的漲價,包括最典型的草甘磷在內,長期上漲主要是貨幣原因導致的,短期上漲還有瞬時供需不匹配,市場造成恐慌性預期所致。
縱觀全球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大量的貨幣超發造成的通貨膨脹,日本緊跟美國其后,向來保守的歐盟以及脫歐后的大英在印鈔上也不手軟,這四家的貨幣占了全球外貿結算的98%以上,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即使我們少印鈔,也能難免這強大的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每一次全球性的刺激經濟,春江水暖鴨先知,大宗商品總是第一個露出苗頭的,這里大宗商品主要是在期貨市場上看到的產品,比如資源類的石油、天然氣、礦物以及人類的必需的主糧產品(大豆、玉米、小麥等)。因此,最早的草甘磷漲價,表面原因是國外農產品漲價刺激農戶生產積極性,以及全球性的磷礦、能源漲價,造成短期內的嚴重供需不匹配,但核心本質原因是通貨膨脹。
說到這里,最倒霉的事情來了。國外市場是自由市場,糧價漲,農民生產積極性高,農藥需求上升自然就可以匹配更高的農藥使用成本。但國內的農產品卻沒有顯著漲價,農民層面的購買力提升卻無從談起。結合國情,疫情后政府要的是GDP,可惜的是農業占比GDP太低,各地政府不敢把過熱的資金引到股票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更不敢在剛剛全面脫貧之際引流到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農產品市場,那最后熱錢的大頭都更快地推動了工業品的上漲。這樣的好處是顯著提升了GDP拿回了政績,第二也一定程度上把價格上漲后的工業產品輸出到全球來降低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層面的風險。
事已至此,農業的上游比如農機、化肥、農藥的是典型的工業產品,工業品漲價,而農業的下游生產出來的是農產品,國內市場的農產品卻又不讓隨便漲價,這樣的的結果就是我前面說到的工業農剪刀差進一步被加大!
那這波漲勢到什么時候會結束呢?我還是那句話,無論在全自由還是半自由市場,不合理的事情都不會持續太久。是否結束上漲,主要還是取決于各國是否還是堅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國內外的市場短期內的供需是否能夠達到平衡。
但可以預見的是,經濟危機的風險越來越大,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調整,而國內的能源限制,原材料上升,工廠的產能也因為比如國際大環境以及冬奧會等因素影響,到明年第二季度前,可以看到上漲的速度會放緩,但不會停止,在第二季度的之間達到峰值。然后在明年的下半年到后年,再緩慢地向漲價前的行情靠攏,但還想回到那行情,幾乎也是不可能了。市場會在這兩年間重塑,從而進入新的平衡狀態中。
因此,這一輪行業洗牌后,規模較小的原藥廠家和制劑企業,以及資金和品種結構存在問題的中小型農資經銷商,甚至部分中小型的種植散戶,都面對一輪洗牌和淘汰。最后大企業勉強存活,優勢越往后就會越顯現出來。但靠的已經不是業務無機的增長,而是通過整合并購后協同的增長。
對于農化產品而言,會回歸到營銷的本質,產品力和品牌力,正因為有這些產品,農戶對品質的要求和品牌的信任得以提升,溢價能力也顯著高于競爭產品,市場會獎賞那些扎扎實實做技術做服務的經銷商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