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本土時代的行業性機會

發布時間 :

2023-01-10

全球化時代之后,是本土時代。
過去幾十年,無論是定目標還是找資源,我們更多地是把視野放到全球。

但是未來,隨著中國的規模越來越大,解決問題的資源,更多要在本土找,精彩的、而且是前無古人的創新也會在本土涌現。

互聯網巨頭爭相布局社區團購

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這也導致了消費者,在購物中的全新需求——便捷和良好的購物體驗。
新零售時代的到來,導致傳統的線下購物和電商已經滿足不了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了,社區團購模式隨之崛起。
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紛紛涌入社區團購賽道,互聯網巨頭將社區團購視為戰略級發展方向。
2020年8月,滴滴的“橙心優選”上線;
2020年9月1日,拼多多的“多多買菜”正式上線;
2020年9月,盒馬成立盒馬優選事業。
傳統社區團購頭部公司也紛紛完成新一輪融資,背后不乏阿里、騰訊的身影。
“秒殺+預售”這一銷售模式,用低價、優質的產品吸引新用戶參與拼團,從而為社區團購平臺獲得一批新用戶,并且通過在社交圈子和社區線上線下結合進行宣傳推廣,進而提高平臺的知名度和活動熱度。

時至今日,這一賽道已經十分擁擠,潮落浪起,誰被拍在沙灘上,誰更有生命力,也很快明晰。社區團購平臺想要走得更遠,則需要做出相應的手段進行應對。

科技公司布局汽車行業

跨界造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一眾企業大佬們爭相涌入的原因,對智能汽車發展前景的看好無疑是重要方面。
除了有大量政策利好,電動汽車還可能成為未來的新智能硬件主體,因此成為企業布局未來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百度、華為、騰訊、小米、創維、360等接連宣布造車,一股科技公司造車熱潮正在興起。
或者投資,或者技術合作,或者獨立造車,科技型公司不是在造車,就是在籌備造車的路上。
小康股份公告,和華為合作之后,4月份新能源汽車賽力斯SF5銷量2974輛,同比增長84.49%。
有人調侃,“互聯網公司的盡頭是賣菜,科技公司的盡頭是造車”,那么農資公司的盡頭是特肥嗎?
創造性的轉化一直在發生,全球化時代,我們期待借船出海;本土時代,我們必須造船出海。順著洋流走,要比逆著洋流更容易達到光輝的彼岸。
為什么去年疫情期間,比亞迪等企業開始造口罩?除了滿足需求之外,也是在尋找新的路徑。
新冠疫苗也是如此。沒有可以借鑒的,沒有可以復制的方法。但是,我們憑借自己的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國家衛生健康委通報,截至2021年5月23日,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5億1085萬8千劑次。
預計6月底,我國將完成全民注射疫苗。
我們再來看零售創新方面,從電商到新零售再到直播電商,中國一直在引領全球網絡零售創新的步伐。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10.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6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9%。
今年,天貓、京東、蘇寧都宣布參與618大促。截至2021年5月25日00:00,“618”預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間銷售額25.65億元,當前銷量849.86萬件,場觀1.06億人次。薇婭直播間銷售額23.79億元,銷售617.42萬件,場觀1.04億人次。
 
市場需求在增加,零售方式在改變,學習找不到對標,復制找不到方法……

我想本土時代應該上升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也該交流的一個新話題,未來哪些產品會崛起?再者特肥能否改變農資版圖?

本土時代,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代表了一個時代。

那么,進入本土時代,我們該怎么辦?特肥行業機會在哪里?怎么活下去?怎么加速創新?

喚醒本土力量·行業形態

我國特肥市場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

經過多年的發展,特肥在我國早已經成為無論是應用層面還是經營層面都不容忽視的“必需品”。
然而,面對不斷的市場變化、挑戰,我們必須學會實現“創造性的轉化”,這是一種類似變形金剛的創新力。
變形金剛平時是一輛汽車,危急時刻卻能變成機甲戰士。重大的挑戰,反而有助于激發出潛在的能量。
凡是殺不死我們的,都將讓我們進化。
而喚醒本土力量,是我們推動特肥行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
1.傳統市場失速
增長停滯是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危險、最近的難題之一,對于任何規模、任何行業的企業來說都是如此。
種種跡象表明,農資企業增長停滯的風險不斷上升,增長越來越難了。
目前的傳統農資市場已然進入第一曲線的失速點。
首先是產品失速。現在農資產品登記證總數多,產品種類也非常多,競爭越來越大。
以農藥行業為例,截至2021年4月30日,農藥登記證數量42365個。但是我國獲得正式登記的農業用途農藥較過去5年顯著減少,尤其是自2018年之后。2018年新增登記證數量為4326個,2017年3358個,2016年1627個,2015年2669個。而2019年新增登記證僅為264個,2020年新增登記證僅為795個。
其次是技術失速。農藥行業的新化合物是代表一個行業發展的速度。然而,近些年來,新產品的研究成本越來越高,登記風險和登記成本顯著增加,不管是農藥還是肥料新技術、新產品都在近幾年明顯地放緩。
新產品的研究成本越來越高,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2010-2014年間,發現、開發和登記1個農藥有效成分的平均研發成本,相較于2005-2008年,增加了3000萬美元,或者說增長了11.7%,達2.86億美元。而在2005—2008年間較2000年增長了39%;2000年比1995年增長了21%。
而伴隨新產品研發成本的顯著增加,全球農藥的新有效成分上市數量顯著降低。1980—2019年,全球一共新增加了400多種有效成分,其中在1990—1999年期間約有128個新的有效成分上市;而在2010—2019年期間僅有51個新的有效成分。
而在肥料方面,從最初的氮磷鉀單質肥料到復合肥,再到高塔復合肥、硫基肥、緩控釋等等曾經肥料行業也是新技術、突破性產品不斷,但是在近幾年像這樣標志性的新技術,突破性的產品也是越來越少了。
最后是需求失速。中國農藥、化學肥料的使用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整體保持增長,于2014年前后開始逐年下滑。

肥料、農藥的使用量不斷減少,首要的影響因素是零增長、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加劇,農藥肥料產品技術、應用技術的發展,農藥、肥料的需求量都在逐年降低。

種種跡象表明,在不遠的將來,農資企業增長停滯的風險會不斷上升。
在這種背景下,在原有產品、技術上已經無法增長,一定要發現新領域、新機會,找到新技術、新產品、新方向,才能不斷精進,保持向上攀升的姿勢。

2.新時代到來

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消費升級,這些都是特肥得以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時代背景。
早在,2015年農業部就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在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018年農業部確定為“農業質量年”,提出農業要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2020年開始將綠色、高質量發展從理念轉向實質性行動;2021年農業農村部正式啟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工作,試點工作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主攻方向,突出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80、90一代新中產迅速崛起,新中產帶來了新審美、新消費、新連接。他們同上一代人消費水平、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大不相同,他們對品質生活需求逐漸加碼,消費品質化趨勢愈加明顯。高品質產品更受他們青睞。
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優質食材有著巨大需求,因此種植端也就開始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所以,只有我們主動轉型,提供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資料,才能逐步優化、提升農產品品質,這將是一個巨大機會。
而未來隨著作物種植觀念的轉變,種植技術的提高,對環保健康的重視,農業政策的支持,也注定了未來特肥市場份額將不斷地擴大。
可以說是,特肥的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特肥在國內和海外的市場容量都有明顯的提升,熱度也在持續增強。
在需求不斷下降的背景之下,在農藥肥料零增長的背景之下,特種肥料的年復合增長率依然保持著高增長率。
2020年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價值26.38億美元,2021-2026年年復合增長率為11.71%;2021-2026年全球腐植酸市場以11%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速度增長;預計2022年全球農用微生物制劑銷售額將達到60.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4.21%;預計2022年全球微量元素肥料市場將達到88.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8.60%。而這些品類中國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是明顯高于全球的。

截至2021年4月30日,我國主要特肥品類登記情況

截至2021年4月30日,我國各類特肥登記證達到24176種,部級產品總備案數量65718種,境外產品備案2432種。雖然經歷了2018年的登記高峰之后,登記證數量有所下降,但是就整體而言,但是從總的數量來看還是在持續攀升。此外,大、中、微量元素肥料備案更是呈現井噴之勢。
這些都預示著下一個時代應該是一個什么時代?是特肥時代。
 
特肥在我國無論是應用層面還是經營層面都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必需品”。

毫無疑問,我國功能性產品市場將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特肥行業的競爭也將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但就目前而言,市場格局未定,巨頭進場推動行業進步,特肥中小型企業將繼續保持在細分市場的優勢,且優勢企業之間的合作將更加頻繁。

行業的機會很多,種植業的新時代,特肥的時代已經到來。

正羅森堡說,“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

我們清晰的看到,特種肥料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要不斷地創新,不斷豐富產品,不斷強化自己的研發能力,擔負起時代變革的重任。 

培養本土意識·改變認知

愛因斯坦說:什么是荒謬?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但是期望獲得不同的結果,這就是荒謬。

在特肥的銷售過程中,我們也要改變認知,才能獲得不同的結果。
也因為,做市場本來就是一個無限游戲,無限游戲的殘酷性體現在永不終結上,而我們取得的階段性勝利都是有限游戲。
有限游戲的所有限制都是自我限制。
無限游戲只有一直向前的世界,讓每個參與者都一直進行下去。 無限游戲的規則必須在進行過程中改變。當游戲規則改變了,你的認知如果還沒改變,那你就是危險的。
小區域的大市場
我們大家都知道,特肥的傳統重點市場、大市場——廣東、廣西、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這里以大面積的經作和施肥水準高著稱,當然也是很多企業開拓的重心,毋庸置疑,這些市場現在依然是熱市場。

但是如果想要增量,肯定就需要改變方法。畢竟,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事情,還能祈求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就要考慮,或者在重點市場繼續深耕做重點區域和重點作物,或者繼續開辟新的區域。

其實,我們可以將視野放大,放至全國。我們也可以關注一些相對的小市場,比如大荔、丹東、瓦房店、內黃等市場。整體面積不是很大,原來名不見經傳,近些年憑借特色種植和設施農業開始嶄露頭角。
這些市場也都有相對的優勢作物:大荔有35.75萬畝的冬棗,內黃有52.5萬畝的蔬菜,僅瓦房店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有12萬畝的大櫻桃種植,丹東東港有15萬畝的草莓……
這些地方的設施種植占比較大,像冬棗、大櫻桃、草莓都因成熟時間早、口感好著稱,精包裝銷往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居多。
銷售者對優質果蔬的需求是特肥銷售的底層邏輯和發展方向。當優質優價成為常態,種植者對優質農資投入品的渴求也自然上漲。
找到適合的作物,找到適合的區域,是增量的前提條件。

打破自我設限

“這件事根本行不通!”
“無法做到,成功機會幾乎是零!”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對吧?
自己給自己設置了心理高度,只要超過這個心理高度,就覺得“行不通,做不到,成不了”,這是內在最大的沖突,也是證明自我設限的典型范例。
設限一:特肥在大田沒有春天?
當然,經作上有施用特肥的先決條件,因為經濟價值高,所以舍得投入。而器械和特肥應用技術的發展,使得一些特肥可以和農藥復配,可以和大肥復配,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施肥(譬如無人機噴施,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等),使特肥在大田成為可能。

特肥在大田一定是要強調高性價比的。埃爾夫、亮點作物等在大田上深耕的企業表示,他們在大田上推廣的邏輯就是以結果說話,用收益說話。

其實,很多特肥或者說很多產品都是以套餐形式出現的,這也是在大田推廣時的主要形式。
就像農藥一樣,在大田的增量已經很艱難,利潤也一再攤薄,但是蕓保凱套餐創造了農藥在大田上推廣的奇跡。任何產品的火爆,當然都離不開推廣、開會這些扎根工作。
唯實農業、優馬等特肥企業布局北方馬鈴薯產區,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大戶的增多,使他們對增收、投入產出要求增高,解決問題、增加收入是他們的訴求。特肥究竟特不特,種植戶才是代言者。更多特肥企業將植保+營養,和飛防結合,找準核心作物,去做技術服務,去做農戶體驗。
設限二:邊緣市場沒銷量?
很多企業都會聚焦熱門作物、熱門市場,因為熱門作物和熱門市場意味著市場培育好,市場基礎好。市場對特肥有認知。所以,就致使熱門市場“寶馬雕車香滿路”,而一些冷門作物和市場就“門前冷落鞍馬稀”了。
尋找邊緣,在少有人注意的邊緣地帶、交叉地帶,往往更容易有找到特肥的應用場景。
我如果問我國有多少葵花籽種植?會有人知道嗎?目前有1372.5萬畝種植面積。
而且葵花籽的收益比較高。但是葵花有個痛點就是伴生的列當和菌核病,列當寄生在向日葵根部,致使植株矮小、瘦弱,不能形成花盤,最后全株枯死。

如果能解決列當和菌核病,在向日葵市場上能不能領航?

有企業已經開始在葵花籽、打籽西瓜(全國300萬畝種植面積)、打籽西葫蘆(全國300萬畝種植面積)上布局。比如我就知道一個特肥企業(金禾佳農)在葵花上做的就很好。
當然,因為邊緣市場比較隱蔽,難以為大多數企業重視和發現,所以利用這種機會的企業易于取得機會效益。尋找和識別邊緣市場機會的難度較大,需要企業的營銷人員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開拓精神。
推廣:作秀,還是做實?
單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推,就是推動、拉動、帶動;廣,就是廣而告之。推廣就是放大、聚焦、溝通、從而說服消費購買的過程。
推廣是指企業為擴大產品市場份額,提高產品銷量和知名度,而將有關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傳遞給目標消費者,激發和強化其購買動機,并促使這種購買動機轉化為實際購買行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怎樣利用推廣的方式達到實現購買目的呢?目前有效的市場推廣有兩個要素:推力和拉力。
市場推廣的拉力當然是宣傳和服務兩個要素,推力包括但不限于客戶渠道的主推力、終端現場推動力、促銷的推動力。
我們行業最貼合農戶需求的推廣方式,莫過于開農民會(培訓、觀摩、示范),讓產品會說話,使種植者眼見為實,全觸角互動,全場景互動!
通過種植者的實地觀摩,達到信任,進而實現產品的銷售。
觀摩會該怎么開才能達到推廣的目的?因為觀摩會太容易流于形式了。或者就會看起來很熱鬧,對銷量的提升沒有什么作用。

這些圖是我在駐馬店市豐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他們做的田間推廣項目以及實驗示范基地。各種小麥品種、施肥的對比對照,做得非常細致。

他們的示范田已經做到常態化、標準化了。
要想使現場觀摩達到從示范田的推動(MOVE)到參加示范田活動人內心的觸動(TOUCH)。還需要通過示范和會議標準執行,將活動轉化成銷售,再不斷完善、修改執行標準,形成有效的工作流程。并學會挖掘、鎖定核心客戶,通過核心渠道影響、帶動、服務周圍的客戶。
我感覺,我們行業的田間推廣未來一定是常態化、職業化、標準化的。這將是一個標準動作,一個基本動作。
畢竟“作秀”是暫時的,“做實”才更恒久。
重構能量場,精進三級會銷
為什么要開農民會?勢能即能量場!要在這里搞定大戶,搞定猶豫者。并且,越是新市場,越要開大會;越是新產品,越要開大會。越是新客戶,越要參加大會;越是關系不熟,越要參加大會。就是要形成群體性價值認同。
我們來理一下會銷的邏輯——觀摩會:拉新(拉新農戶);能量分會:轉化(新農戶轉化)、復購(老農戶復購)、裂變(介紹新農戶);能量場大會:重點農戶、大農戶、困難農戶、新農戶。
這就是三級會銷和農戶演進。
而銷量的增長就來源自拉新、轉化(新客戶購買)、復購(更多老農戶復購)、裂變(老帶新使更多新客戶參加觀摩)的循環。
增長導向的模式精進=拉新率+轉化率+復購率+裂變率。
觀摩會解決的是拉新率;勢能分會解決的是轉化率、復購率、裂變率;勢能大會解決的是大戶轉化率、困難戶轉化率。
觀摩會次數、觀摩會人數、觀摩會拉新率是增長導向的精進。拉新率低的觀摩,肯定是因為觀摩會一直在老用戶圈里轉圈。那么,拉新率難在哪里?我一直強調,200戶是農資零售店客戶數量的極限。
如何突破極限?我們平常找參與觀摩會的人,肯定是熟人(打招呼就能去)、半熟人(登門拜訪)、陌生人(拉著熟人去拜訪),而有些客戶是經銷商老板搞不定的,就需要去賦能了。
有些農戶,需要業務員與老板一起拜訪,我稱之為公司賦能;有些農戶,需要KOC(關鍵意見消費者、關鍵用戶)與老板一起去拜訪。
沒有老農戶復購,存量保不住。沒有新農戶轉化,增量沒希望。
我們可以用兩個指標來衡量復購率:老農戶參會率,老客戶不參會等于是放棄復購;老農戶參會不復購,證明勢能會有問題。
最后我們來說,裂變率,通俗點講就是老帶新。用戶裂變,是老農戶帶動新農戶,稱為裂變。裂變率用來檢驗農戶滿意度和檢驗農戶影響力。
誰有裂變能力?當然是KOC!所以,我們要發現KOC,并且利用好KOC,因為散戶沒圈子,大戶是有圈子的。KOC就代表著強關系、愛嘗鮮、強認知、影響力。
我們怎么才能知道轉化率、復購率、裂變率這些數據?傳統方法就是看客戶檔案。當然,這個看起來比較繁瑣、無頭緒,無法分析,如果檔案不標準,就更加沒有用。
其實,可以嘗試互聯網手法,數字化方法,最簡單的就是掃碼。
說起來,以上的步驟就可以搞定會銷。但是現實往往是,你會的友商也會,于是,會銷就陷入了拉鋸戰:你搞一次會銷,拉來一批農戶;他搞一次會銷,拉走一批農戶,周而復始。
所以,我們要整村推進。
三級會銷,一個一個搞定農戶;整村推進,一次搞定一片。整村推進是市場能量,是比能量大會更大的能量。
單戶推進的時候,購買有壓力,整村推進的時候,不買有壓力。數量決定銷量,密度決定銷量穩定性。若整村的優勢你能連續保持2個旺季,競品基本上就消失了。如果搞定一個村30%的農戶,就可以帶動全村。

陷我們于無知的是我們的已知!所以,我們要改變認知,重塑認知,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特種肥料行業在國際上已找不到行業的對標,中國市場有其獨特的屬性。

中國特肥的本土時代到來了。

 

羞羞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