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object>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acronym>
<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rt id="oc6wq"><center id="oc6wq"></center></rt>
<rt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rt><rt id="oc6wq"></rt><acronym id="oc6wq"><small id="oc6wq"></small></acronym>

賣農資,記得不要急于說出產品的賣點

發布時間 :

2023-01-10

    在向對方介紹產品的時候,也應該有所借鑒,不要把賣點一次介紹的過多,也不要犯先入為主的毛病,在還沒有弄明白用戶真實需求情況下,不要急于說出你產品的賣點……

    前幾天,與某農藥廠的業務員到一個大姜基地去推廣一種農藥,剛與客戶見面,業務員把廠家生產的農藥賣點就羅列出不少,首先講了自己產品的價格優勢,另外,產品的三大賣點也說的頭頭是道,如:藥效長,擊倒力快,抗藥性差等,并且說,他們廠家生產的這款農藥一次用藥,長期有效,省工省力。業務員說的起勁,基地老板也算聽的認真,但不知為什么,當天生意沒有成交。幾天之后,業務員托我回訪一下這個基地老板,原來業務員那天說的那些產品賣點,都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他最擔心的是大姜藥殘問題,他需要的是低毒無殘留的農藥,因他種植的大姜主要是用于出口加工,這兩年,為能種出符合出口標準的大姜他一直在犯愁。

    我還聽一個果農向我說過的一件事:今年開春,一肥料廠的業務員到他的果園里推銷一種液體肥料,業務員把肥料特點說了很多,什么生根壯苗,改土肥田,保花保果,膨大著色,幾乎肥料無所不能,產品賣點說了一大堆,果農還是不肯買賬。最后,經了解,這位果農當時所需要的是能防止“倒春寒”的產品。

    以上兩個事例,都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事例,也是一些廠家業務員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與客戶剛見面時,生怕別人不了解他的產品,過早的說出自己產品的賣點,而忽視了解用戶的需求,出現產品賣點與用戶需求點不對號,造成好產品,賣不了的尷尬局面。

    由此,我還想起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太太去水果店買桔子,到了第一家店,她問老板:“桔子多少錢斤?”老板說:“一斤一塊七,又大又甜,很好吃,您要多少?”老太太一聽,扭頭就走了,進了第二家店,還是問:“桔子多少錢一斤?”老板說:“一塊七,您想要什么味道的桔子?”老太太說:“想要酸的。”老板從一個筐子拿起一個桔子:“這筐里的又大又酸,您嘗嘗?”老太太接過來一嘗還真是,就買了兩斤。老太太拎著桔子回家,路上又看到一家水果店,擔心自己之前買貴了,于是就進去問老板:“桔子多少錢一斤?”老板說:“一塊七,您想要什么樣的桔子?”老太太說:“要味道酸的。”老板問:“人家買桔子都要甜的,您為什么要酸的?’老太太說:“我兒媳婦懷孕了,想吃酸的。”老板“恍然大悟”:“那您為什么不買獼猴桃呢?獼猴桃不僅酸,還有豐富的維生素,既能滿足您兒媳婦的口味,又對未出生的小寶寶的健康有好處。”老太太聽后馬上動心了,又買了兩斤獼猴桃。

    這三個老板有沒有區別呢?當然有,而且區別很大。第一個的說話技巧最差,急于表現出自己的產品的賣點,根本沒想到,他所認為的賣點正好是老太太最不需要的,只顧著自己表現,不能引導老太太說出需求,他的生意肯定不會太好。第二個比第一個說話技巧好,沒有急于自己說賣點,而是先問了老太太的需求,所以做成了生意;第三個無疑是說話水平最高的。

    《道德經》在二十二章有一句話:“少則得,多則惑。意為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這是2500年前春秋時期老子留給我們后人的智慧。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智慧,在向對方介紹產品的時候,也應該有所借鑒,不要把賣點一次介紹的過多,也不要犯先入為主的毛病,在還沒有弄明白用戶真實需求情況下,不要急于說出你產品的賣點。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羞羞视频